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紅稻問世 世界還會有饑餓嗎
2016-12-21北京青年報
       一種可以在沿海灘涂和鹽堿地上生長的水稻新品種——“海稻86”試驗推廣成功,平均畝產達到150千克以上。海水稻是在沿海灘涂的海水中生長的水稻,由于脫粒后的稻米呈胭脂紅色,因而被稱為紅稻。目前,以袁隆平院士為首的科研團隊正在進行高產攻關,利用雜交的優勢提高產量。

       紅稻是許多研究人員30年執著研發的結果。首先是被譽為“海稻之父”的廣東湛江的陳日勝于1986年發現了一株野生紅稻,他小心翼翼地取下那株野生海水稻結下的522粒種子,開始了育種工作。

       30年來,陳日勝做了幾件事:一是測試出紅稻具有耐鹽耐堿的特殊功能;二是到各個省的鹽堿地進行異地試種,觀察耐鹽堿性狀表現、在不同的積溫帶表現,以及在不同品系鹽堿地表現;三是選擇各個積溫帶的優良品種做組合;四是進行DNA分析,尋找紅稻的耐鹽基因,已完成紅稻全基因組測序,填補了紅稻分子研究的空白。通過不懈努力,現在紅稻的畝產從50千克提高到150千克。

       2014年,袁隆平加入到紅稻的研發中,被稱為“國內最早發現耐堿性強、抗病性強、生命力強的野生海水稻的專家之一”。2016年袁隆平等人在廣東湛江、山東、吉林等地試驗種植紅稻近6000畝,平均畝產超過了150千克。

       陳日勝團隊和袁隆平團隊對于紅稻研發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研發方向聚焦在抗性,即耐鹽堿性能上,后者的主要方向是高產,這兩個團隊兩個研發方向并不矛盾。根據國內專家的預測,中國鹽堿地總面積約15億畝,其中有2億畝具備種植紅稻的潛力,如果都能種上紅稻,即便按照目前畝產150千克的產量計算,每年能多收入300億千克(600億斤)水稻,這對于中國的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現在,紅稻產出來了,能否代替白稻成為人們的主要食糧嗎?就人類的作物栽培和馴化史看,一種糧食作物是否為人們接受,除了營養之外,口感是一個重要因素,其次便是種植的成本和產量。

       現在紅稻的產量只達到每畝150千克,袁隆平團隊計劃在3年時間讓紅稻的產量達到300千克,這樣的產量才可能鼓勵農民種植,因此還需要時間等待。另一方面,由于紅稻抗病蟲、耐鹽堿,因此紅稻的種植不需要施肥和使用農藥,成本會低于白稻,也是獲得種植者青睞的一個條件。

       在營養方面,經過檢測,紅稻稻米與普通精白米相比,氨基酸含量高出4.71倍,而且由于硒含量高(比普通大米高7.2倍),才使水稻成為紅色。僅從這些成分考慮,紅稻的營養價值甚至高于白稻。

       例如,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每天的需要量為50mg-250mg。如果人體缺硒,容易患大骨節病、克山病、胃癌等。硒還具有減弱黃曲霉素引發肝癌的作用,抑制乳腺癌的發生等作用。

平時,人們攝取硒是來自含硒量豐富的食物,如魚、龍蝦及一些甲殼類水產品,其次是動物的心、肝、腎等臟器,蔬菜中的薺菜、蘆筍、豌豆、大白菜、南瓜、洋蔥、番茄等也含一定量的硒。現在,含硒量如此之高的紅稻單獨就可以滿足人們對硒的需求了。

因此,紅稻能否為人接受,主要就是口感和味覺。現在,一些專業人員已經試吃過了,“它不咸,能接受的”。能接受與味道好和人們喜歡吃還是兩個概念,因此紅稻未來的成功與否,就在于人們是否因口感好喜歡吃,甚至成為一種美味佳肴。但是,其間的難度是頗大的,因為屈指數來,人類賴以果腹生存的植物性食品也就100多種,其中的主食不過是水稻、小麥、玉米等,在中國就連倡導了多年要把土豆列為主糧的計劃也舉步維艱,原因就在于口感。

即便如此,紅稻作為世界性的珍貴食糧——水稻的一個分支,人們當然期待它也能像白稻一樣成功,這不僅對中國的糧食安全,對世界的糧食安全也意義重大,因為全世界有143億畝鹽堿地,如果都能種上紅稻,并且能像白稻一樣為人們喜愛,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問題或許都可以解決,“誰來養活中國”和“誰養活世界”這樣的問題就有可能成為歷史,當然,前提是,要有一個公正和公平的分配制度。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