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與癌共舞”莫陷誤區 要有正確認識
2017-02-06新華社
2月4日是世界癌癥日。專家指出,近年來,腫瘤高發,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公敵。專家指出,癌癥不等于絕癥,而是一種慢性病。
長沙市中心醫院腫瘤科主任王桂華認為,環境污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國腫瘤發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目前,腫瘤的治療手段包括手術、化療、放療、生物治療(包括小分子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基因治療)、介入、熱療、中醫中藥等,經過綜合治療,突破了傳統三大治療手段(手術、放療和化療)的瓶頸。
王桂華認為,癌癥患者需要接受規范的綜合治療,同時不要陷入認識誤區。首先,癌癥不等同于絕癥,認為癌癥治療沒有意義而放棄治療是不可取的;二是有些人誤以為癌癥具有傳染性,對癌癥病人避之不及,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三是一些癌癥病人盲目相信偏方治療癌癥有效,而放棄科學的規范治療,這樣往往會延誤病情;四是很多人認為癌癥不可預防,其實有三分之一的癌癥是可以預防的,只要生活規律、戒煙戒酒、科學運動、定期檢查,就能降低患癌的可能性。
王桂華建議,患者對癌癥要有正確的認識,癌癥并非絕癥,發現得越早,治愈的希望越大,即使是中晚期病人,經過治療同樣可以“與癌共舞”。同時,正確選用合適的化療藥物也至關重要,相比傳統的化療藥物,靶向藥物在療效和副作用上顯示出一定的優勢,已成為治療腫瘤的輔助手段。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