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成立30周年。中國的殘疾人權利保障事業在過去幾十年間大步向前,匯入中國夢大時代的激流,成就非凡。中國殘疾人權利保障事業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形成的,從起步、略具雛形、走上正軌,到加速發展、漸成體系,再到聚精集銳、攻堅克難,結出了豐碩成果。回顧這個了不起的歷程,我們可以用“務實、創新、改革、開放”這8個字來概括過去30年中國殘疾人權利保障事業的特點。
立足民生 務實前行
中國殘疾人權利保障事業始終立足本國實際,注重改善殘疾人的生活處境,講求民生實效。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殘疾人都是我們社會中最貧困、最弱勢的群體,一度被當作“殘廢”人,是家庭和社會的負擔。而以1988年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成立為標志,國家越來越重視殘疾人作為公民所享有的各項社會保障以及個人發展機遇。1991年中國殘聯向中央提出開展康復扶貧的建議,拉開了殘疾人專項扶貧工作的序幕。在“十二五”時期,殘疾人生存發展狀況得到進一步顯著改善:588萬農村貧困殘疾人脫貧,950多萬困難和重度殘疾人得到生活補貼或護理補貼,1000多萬殘疾人得到康復服務,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持續提高,殘疾人文化體育服務不斷拓展,無障礙環境建設加快推進。
在此基礎上,國家《“十三五”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劃綱要》提出了更高標準:沒有殘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小康。其就殘疾人醫療康復、增收脫貧,享受各項社會保險,享有平等教育、就業機會,實現個人發展,均設定了明確指標。2017年,《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6—2020年)》將殘疾人兜底救助與精準扶貧結合起來,兼顧殘疾人自身的康復、賦能和外部政策的帶動、幫扶,為殘疾人從溫飽走向小康的民生大計確立了堅實依據。
探索創新 與時俱進
在切實改善殘疾人民生的同時,政府和社會也大膽探索保障殘疾人權利的新途徑及殘疾人社會組織的新形態,取得顯著成效。例如,在殘疾人士普遍關心的就業領域,近年來政府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福利企業等模式,開始嘗試推動多種就業形式乃至支持性就業。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已經要求各級地方殘聯搜集并提交了不少支持性就業的實例,以進行學習研究和推廣。殘疾人運用網絡技術實現創就業等新形式在實踐中也展現出良好效果。
此外,在社會各界力量的不斷推動下,黨政機關的大門也向殘疾人敞開。在中共中央組織部等7部門下發的意見中,明確提出黨政部門要帶頭招錄殘疾者,不僅要求各級部門按比例招錄殘疾者就職,還特別提出到2020年,省級殘聯干部隊伍中殘疾人士的比例應達到15%以上,并且在殘疾人能夠勝任的崗位上,“同等條件下要鼓勵優先錄用殘疾人”。
在殘疾人社會組織發展領域,與“放管服”改革相契合,一方面,國家直接推動的“陽光家園計劃”,培育了各地基層公益性智力、精神和重度殘疾人托養服務機構的專業性。另一方面,國家“鼓勵社會組織、企業和民間資本參與殘疾人公共服務”。到2016年底,全國助殘社會組織已達2393個。這些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政府購買服務和其他公益項目,貼近基層社區需求,服務靈活有創意,為殘疾人全面深入參與社會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
改革制度 保障公正
前述殘疾人權利保障方面的探索創新和良好經驗,還在國家法治建設進程中,以制度形式得到確認和推廣。這些基礎性、長效性、制度性的建設,表現為一系列法律法規文件,既宣示了豐富的殘疾人權利內容,又載明了可行的規范做法,持續深入地讓殘疾人享有平等權利,感受到公平正義。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了國家和社會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他有殘疾的公民的勞動、生活和教育。近年來,《殘疾人保障法》修訂,《殘疾人就業條例》《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殘疾人教育條例》等核心規范相繼頒布,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保障殘疾人權利的法律體系。目前,共有60多部法律對保護殘疾人合法權益做出具體規定,保障殘疾人在康復、教育、就業、社會保障、參與公共事務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權利。此外,到2016年底,全國各地共有451個省、地市、縣級出臺了無障礙建設與管理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
法諺有云“無救濟則無權利”。殘疾人權利的具體實現離不開對殘疾人的平等司法保障。為此,幫助更多殘疾人及時獲得法律援助、法律服務和司法救助,已經成為國家《“十三五”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劃綱要》《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等文件明確載明的重要內容。從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中央兩辦《關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見》,到地方法律援助政策,都對殘疾人獲得法律援助設有特別規定,并不斷推進。各地殘聯還協調法援機構和相關部門,在特殊教育學校建立法援工作站,宣傳法援信息,收集法援需求,及時提供法援,并通過政府購買,開展庭院式法律服務活動,讓律師深入各村為殘疾人及其家屬提供法律服務。
開放態度 走向國際
中國在獨立自主發展殘疾人權利事業,夯實國內的各項殘疾人民生和政策制度基礎的同時,也保持開放態度,積極參與殘疾人領域的國際事務。在“聯合國殘疾人十年”中,中國是公認最活躍的力量。在國際雙邊、多邊合作中,在各個相關國際組織中,也都可以看到我國在殘疾人國際事務和殘疾人權利保障領域的重要影響。從國際社會的角度看,我們在殘疾人權利保障領域的進展和成果主要有三類:第一,對國際先進經驗的借鑒,如最新修訂的《殘疾人教育條例》積極推進在國際上廣為接受的融合教育;第二,中國推動國際殘疾人權利機制發展的貢獻,如中國推動起草《殘疾人權利國際公約》并成為首批批準的締約國,認真履行締約國義務;第三,對殘疾人領域國際合作事務的擔當,如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女士2016年當選康復國際新任主席。
這些成果和貢獻,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影響,為中國贏得了聲望和榮譽。這背后無不體現出中國政府對于殘疾人事業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視與支持,也表明國際社會對中國在維護殘疾人權益方面付出長期努力、取得巨大成就的充分肯定。這是中國殘疾人權利保障事業30多年長足發展所帶來的自信,也是人們對這個事業繼續跨越前進的鼓勵與期待。
“東風吹雨晚潮生,疊鼓催船鏡里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憑著一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憑著一股滴水穿石的韌勁,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殘疾人組織、殘疾人工作者和殘疾人群體,也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篳路藍縷,大膽實踐,使殘疾人權利保障事業大步向前。這個重要事業的未來會更加輝煌。
(作者為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人權研究院副院長)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27日 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