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給你關上一扇門,是日日“顧影自憐”還是想方設法“打開一扇窗”,人生可能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走向。近日,蘭州大學“最牛旁聽生”謝炎廷的事跡引發關注。據報道,出生11個月就被診斷為腦癱的蘭州籍小伙謝炎廷,在家人幫助下,完成從小學到高中的課程,并在蘭大堅持旁聽8年,成了蘭大教授徐守軍的“編外博士生”。今年9月17日,蘭大授予謝炎廷“榮譽研究生”稱號。如今,他正在蘭大繼續旁聽博士課程。
如今隨著相關政策的完善,一些殘障學生可以通過高考名正言順成為大學生,但謝炎廷2011年以“社會考生”身份參加高考時,受身體條件限制只能做選擇題。當時所有科目的選擇題總分為280分,他取得了262分的優異成績,其中數學部分是滿分。即便如此,這樣的總分依然無法被大學錄取。
幸運的是,時任蘭大數學院院長張和平老師,被謝炎廷的堅持所感動,允許他全程旁聽。而且,他也遇到了之后一直無微不至、指導他學習的徐守軍教授。4年時間,謝炎廷累計完成了150多個學分和本科畢業論文,“水平完全不低于正規學生”。之后3年又完成了碩士課程和論文。
腦癱孩子求學之路,個中艱辛難以想象。整整8年的堅持,足顯謝炎廷求知之心,而教授的悉心指導、同學的幫助、開放的大學環境也是其“大學夢”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堅持贏得了贊許,其中的師生情也令人感動。
感佩之余,一個現實的問題值得思考:像謝炎廷這樣的特殊孩子,能否酌情考慮解決其“名分”問題?官方正式認定其學習成果,不僅是對個體最好的激勵與肯定,更能為其他孩子開啟一扇求學的大門。更何況,謝炎廷的努力與成績有目共睹,學校在“榮譽研究生”外,也不妨考慮給予更正式的學業水平評定。
前不久,溫州大學為先天腦癱學生“私人定制”了一份開學厚禮,引發熱議。越來越多的殘障學生出現在大學校園并獲得悉心照料,無疑彰顯了時代的進步。但確保殘障孩子“圓大學夢”,仍有不少可以改進的空間。謝炎廷的“偶像”是霍金,每遇過不去的坎兒,就會以他為榜樣激勵自己。而能否成為“霍金”,不僅要憑借自身努力,更需要社會各界在關鍵時刻“扶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