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6月,關于高考的各種話題就會紛至沓來,無論這場高考跟你是否有關,大家都會聊上一嘴,它就像面鏡子,人們總能從它身上看到未來或是過去的自己。
據了解,2022年高考報名人數達1193萬,再創歷史新高。6月7日,全國多地高考拉開序幕,千萬個少年闊步邁進人生第一次大考,他們青春洋溢、自信從容......一時間,我們青春的DNA也跟著動了。
而在每年的高考大軍中,都有這樣一道格外亮眼的風景線,他們是一群存在身體殘疾的學生,或先天又或是后天因素,他們沒能像其他學生一樣帶著健全的身體完成這份青春答卷,但出現在考場上的他們,已經用身體力行向更多人展示出拼搏青春最美好的模樣。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有14559名殘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錄取。而今年,我們期待有更多好消息傳來。
01
為了一片海,就肯翻越萬山
“未來還要駕著扭扭車,走向更遠的遠方,遇見更好的自己!”
說這話的學生叫張亮,是安徽省宿松中學學生,也是今年的高考生。
高考那天,他駕著扭扭車出現在考場,他是一名“脆骨癥”患者,以扭扭車代步早已是他多年的習慣。
這種疾病,在張亮幼年時便患上,得“脆骨癥”的孩子,常被人稱為“瓷娃娃”,因為他們骨骼“脆得像玻璃”一樣,在這疾病下長大的張亮,對其中的痛苦深有體會。
在換季或氣溫突變時,疾病迸發出的劇烈疼痛幾乎能讓他失去知覺。
除了溫度變化帶來的疼,頻繁的骨折讓長大后的張亮身高也只有同齡人的一半。
從媒體報道及發布的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張亮的左手至今打著夾板,那條白色繃帶也已經綁了五年,因為沒有好的治療方法,目前能做的便是吃止疼藥緩解。
好在現實的苦、生活的疼都沒攔住這個心懷遠方的少年,2019年他以中考730多分的成績考入安徽省宿松中學,開始了三年的高中生涯。
他會駕著扭扭車每天準時到達學校,他會咬住鉛筆來抵抗課堂上難以忍受的疼痛;他也會用攝影的方法記錄下生活的美好,也會與輔導自己功課的好友暢談未來,他們聊著理想中的大學生活,眼里帶著點點星光。
高考考場上,張亮駕著扭扭車從容出現,高考結束后,他和他的扭扭車依然會一往無前地奔赴于未來漫長歲月。
正如他在自己的詩作《少年》里寫的那樣:“少年人是熱血不息的光,是不畏世俗與輕狂的驕陽”。
2
他看不到光,卻成了一束光
今年全國高考繼續為盲人考生專門制作了盲文試卷,這也是我國自2014年首次使用高考盲文試卷以來的第9年。
早上7點半,在西吉中學考點,楊文舉走進只有他一人的專屬考場。
今年,是他第二次參加高考。
楊文舉是西吉縣沙溝鄉人,因為先天視弱,10歲時視力就完全喪失,從那時起父母就帶他四處求醫,但由于目前沒有針對這種疾病的有效治療方法,所以每一次的求醫都以失望收尾。
現有醫學沒能讓他重見光明,但眼盲也沒讓他墜入黑暗的深淵。在父親的鼓勵下,楊文舉進入寧夏特殊教育學校學習。
全心投入的學習、全力以赴的生活成為他青春歲月的主旋律。2021年楊文舉參加了專門面向殘疾人本科院校的單招單考,那一年,他的分數超過二本線10分。
雖然被高校錄取,但遺憾的是因為分數問題,被錄取的院校并非理想的大學,于是要強的他決定復讀。
復讀,對于任何人而言都是個不小的挑戰,但20歲的楊文舉毅然做下了這個決定,并堅定走完了這一程。
今年他再次踏上考場,不僅告訴大家盲人一樣可以讀書學習考試,也告訴我們盲人也一樣擁有追求更高目標的選擇權。
就是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眼睛雖然看不到光,但憑借那股不服輸的勁,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
之后啊,霞光萬丈、星辰大海...都不及他們耀眼。
3
生活雖難,但她笑得很甜
今年高考的第一天,有個扎著馬尾辮的女孩,在父母的叮囑下笑著走進考場。
她有個和她的笑容一樣治愈的名字,叫王梓晴。
在高考的人流里,很難想象這個看著和正常孩子一樣的姑娘,在1歲時就被評定為聽力殘疾一級。
從1歲時的確診到如今18歲的高考,在她成長的這條路上,殘聯的幫扶、父母的鼓勵、自己的堅持......每一樣都功不可沒。
視頻中梓晴媽媽一身紅色旗袍,她說在十多年前壓根沒想到孩子能如期進行高考,如今孩子能在學業之路上一路前行,少不了殘聯的暖心幫助。
在梓晴被評定聽力殘疾一級后,通過廣州殘聯的支持,梓晴1歲多就在康復中心進行訓練,5年的時間,康復中心教會了她開口說話。
直到現在,殘聯對梓晴的關注一直都在。
看著面對鏡頭娓娓道來的媽媽,發現梓晴和她特別像,她們都有一雙會笑的眼睛。
即便身體有障礙,生活有磨難,但這對母女沒有妥協,她們用微笑將命運帶來的尖刺一一軟化。
想是媽媽用溫暖的笑容教會了女兒豁達,女兒用實際行動教會了我們積極樂觀。
看完她的故事,再一次念了遍她的名字,她叫王梓晴,這個名字一念就會笑。
4
“不認命不對嗎?”
每一年的高考考場上,都會有這樣的殘障考生,這個青春的戰場,承載了太多他們拼搏昂揚的故事。
還記得那句“老師,不認命不對嗎?”
這是安徽盲人考生昂子喻問初中班主任的一句話。
2019年高考,他第一次參加高考,考了551分,高出當地一本線55分。
知道這個分數后,他想要復讀,但爸爸瞞著他,填報了志愿,緊接著他被當地某一本院校的中醫專業錄取。
但考慮到日后的就業問題,他堅持復讀一年,要考取公費師范生。
那天,初中班主任被邀請來當說客,吃晚飯時,有人委婉告訴昂子喻做人就要認命。
昂子喻轉頭問班主任:“老師,不認命不對嗎?”
聽到這句話,老師轉變了念頭,告訴他“那咱們就再試一年”。
2020年,他第二次踏進高考考場,這一年,他考了635分,超過當地理科一本線120分,如愿被中央民族大學錄取。
還記得7年前,那個用腳寫出603分高考卷的無臂少年嗎?
2015年,他以603分的成績被四川大學法學院錄取。
而如今7年過后,他已成為同濟大學一名碩士研究生。
去年拆同濟大學錄取通知書時,父親還專門拍了個小視頻,來記錄這個重要時刻。
這個好消息傳播開后,他收到許多網友的鼓勵。
在回復大家時,他說:我將在同濟大學三年的研究生生涯里繼續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有繼續攻讀博士的想法!我希望所有的朋友們都能夠珍惜時間,不負韶華,我們朝著夢想的遠方,一起加油!!!
這段話他用了四個感嘆號,每一個都像個烙印,堅定且深刻。
還記得寧夏盲人女孩黃鶯嗎?
告訴你個好消息,她要讀博了。
2022年武漢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擬錄取名單公示,黃鶯名列其中。
這個兩歲時因發燒導致失明的女孩,她的提升之路同樣讓人感嘆不已。
2015年,她以高出當年寧夏理科線85分的成績被武漢理工大學社會學專業錄取;2019年,憑借大學3年連續綜合測評班級第一的優異成績,保研到武漢理工大學政治學專業;而今2022年,她又迎來了武漢理工大學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博士生涯。
她的這一路,正應了她說的那句話——“除了看不見,我什么都能做。”
從過去到現在,縱觀每個踏入高考考場的殘障考生,我們發現他們不一樣,其實也一樣。
不一樣的是他們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經歷故事
一樣的是面對不幸,他們都果斷選擇了不認命
不認命不對嗎?
如果不對,哪里有如今閃閃發光的他們
只是人生路程,一程接一程
接下來的路,苦不一定就比之前少
但既然選擇了不認命
那就帶著這份倔強和熱愛,繼續奔赴下一場山海!
注:圖文中素材均來自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