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不忘初心第一人 莊子如何實現自由
2014-10-23來源:騰訊道學 作者:張京華

    不知從何時起,“初心”一詞成了這個浮躁忙碌的世界中的流行詞。人們疲憊了,迷惘了,不自由了,不知道該往哪里走的時候,想到了“初心”,想想自己為什么出發,最開始的目標是什么,真正追求的是什么,不安分的心便會得到片刻的安寧。然而“初心”到底是什么?

         莊子可謂追逐“自由”第一人,他的名篇《逍遙游》真正詮釋了什么叫“初心”。為什么莊子能夠達到“始于玄冥,反于大通”逍遙而游的境界,因為他才真正懂得,“初心”不是“有”,而是“無”。 

不忘初心第一人 莊子如何實現自由

 鯤鵬 資料圖
 

     《逍遙游》的核心 一個“無”字
 

     《逍遙游》這一篇,事理線索比較簡單,敘述也有率意重復處。開篇就講鯤鵬的寓言,中間穿插《齊諧》的記載,又對應講蜩與鷽鳩的寓言,穿插湯問棘的故事。接下講列子、許由、連叔與接輿、惠子與莊子的故事或議論。全篇行文宏放恣縱,主要思想則歸結為一句話:“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無”,此篇所論無疑都是圍繞這一核心概念而發揮,張松輝先生在《莊子考辨》中寫道:“莊子寫大鵬、小鳥并非在討論自由不自由的問題”,而是在討論“無為無不為的思想主旨”,是非常正確的。
 

       “逍遙”一詞為莊子所創
 

       “逍遙游”三字,為莊子所創。“逍遙”是一疊韻復合詞,又寫作“消搖”。“游”字又寫作“遊”。今本《莊子》通作“逍遙遊”,三字均從“辵”旁,使這一篇題更加整齊傳神。牟宗三先生概括說,老子之道為實有形態,而莊子則純為境界形態,“如灑脫、自在、無待、逍遙這些形容詞,這種形而上學因為從主觀講,不從存在上講,所以我給它個名詞叫‘境界形態的形而上學’”(《中國哲學十九講》)。此語道出了莊子的特點。
 

       莊子筆下的“逍遙”
 

        “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逍遙游》)
 

        “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大宗師》)
 

        “假道于仁,托宿于義,以游逍遙之墟……逍遙,無為也。”(《天運》)
 

        “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達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讓王》)
 

        其他說到“游”的地方更多。
 

       “逍遙”是無為、自得的意思,古語“自得”大致類似現代漢語所說的“自由”。蔣錫昌先生說:“總括可知‘逍遙’二字,乃無為、閑適、往來自由之貌,所以形容‘游’字者。”(《莊子哲學》)

 不忘初心第一人 莊子如何實現自由

 挾泰山而超北海 資料圖
 

        如何才能真正實現自由
 

       莊子指出,人類達到“自得”或“自由”有兩種途徑:一是追求本根、絕對,也就是回復到人類最初的起源上,“始于玄冥,反于大通”。
 

       二是安于現狀,接受現實,既不超前,也不滯后,不介入人為,不顯露個性,“安時處順”、“與世同波”。由上述引文來看,莊子是更注重追求本根、無為的含義。鍾泰云:“《外篇》‘消搖,無為也’,此謂無為則得消搖,非以消搖即是無為也。”
 

       獲得自由的途徑 還在于正確看待大與小
 

       在《逍遙游》篇中,莊子舉出鯤鵬與蜩、鷽鳩和斥鷃,冥靈、大椿和朝菌、蟪蛄的對比,提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稱之為“小大之辨”,這可以說是莊子書中最初步的一個概念。
 

       莊子提出“小大之辯”的問題加以討論。小的事物在量上不如大的事物,比如斥鷃“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就不如鯤鵬的“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就不如冥靈的“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以及大椿的“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然而,數量上占有的越多,知道的就越多,感受的也越多,是否就更加自由?用今人的話說,是否應當追求更多、更大、更強?
 

       老子說:“自知者明,自勝者強。”中國的傳統并不是單純追求更多、更大、更強,而是貴于自省。自己確實努力了,那么成敗反而可以放在第二位。數量上的占有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從內在之中建立依據。
 

       無為,或者說不介入人為,又何來更多、更大、更強呢?
 

       大多數人都在“比較”中獲得生存的意義。“小大之辯”是最顯而易見的一個現象,是最初提出的人生問題,但它剛一提出,就被否定了。思想通過自我否定而得到超越。
 

       支道林《逍遙論》最與莊子心合
 

       “夫逍遙者,明至人之心也。莊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鵬鷃。鵬以營生之路曠,故失適于體外;鷃以在近而笑遠,有矜伐于心內。至人乘天正而高興,游無窮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則遙然不我得;玄感不為,不疾而速,則逍然靡不適。此所以為逍遙也。若夫有欲當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猶饑者一飽,渴者一盈,豈忘烝嘗于糗糧,絕觴爵于醪醴哉!茍非至足,豈所以逍遙乎!此向、郭之注所未盡。”
 

       支道林是否定鵬、鷃,而只肯定至人的。向、郭強調鵬、鷃各自依循本性,盡其本分;而支道林強調鵬、鷃各有局限,均偏離根本。人真的能隨便順應其本性嗎?那么桀紂的殘暴是否就可因為順應本性而無可厚非了呢?莊子的思想從根本上是否認“小大之辯”的,把有化為無,追尋萬物的原始,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而不是通過比較大與小,得與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