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未來在今天(圖片來源:資料圖)
有了佛教自身超越時空的基本特質,佛教的發展問題,事實上就是佛教如何更好地“應”當今社會的“機”,如何更好地發揮自己內在生命力的問題。
當代社會全球化、現代化、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生存環境與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但這種變化并沒有消解佛教的生存基礎;相反,仔細分析當今社會的特點,我們注意到,佛陀建立的教法與當代社會現實之間,有著更為明顯的契合,使人們更容易貼近佛教的宗旨,體貼佛法的精義。
具體表現為:全球化使得人類的共生性加強,相互聯系、彼此依賴的關系更為鮮明;個體的生存流動性加強;人類的界限,擁有了新型的形式,國家、民族之類的有形邊界的重要性在削減,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宗教、經濟等的無形邊界,邊界內外的互動頻繁;網絡世界,加強了個體之間的平等性,加強了個體對社會的影響力,自我的選擇和決定顯得更為必要,虛擬和現實之間的界限模糊。
這些,都為人們理解佛教的基本理論——緣起論、因果論、業報論、實相論等提供了更有利的基礎,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當代社會的發展態勢,在為佛教提供新的機遇的同時,也以其復雜的社會環境和關系,給佛教的發展提出了更為綜合的思考要求。
考慮到“佛教在世間”的生存現實,佛教的發展決不能實行教內自我封閉,而必須關顧到教內和教外的不同角度的思考。
教內信眾和教外人士對佛教關注的立足點不同。
從教內信眾而言,“佛教要發展”是前提,是不可能懷疑的目標,所以思考的核心在于“怎么才是佛教的真正發展”以及“怎么發展佛教”的問題。
對于教外人士而言,“佛教是否要發展”的問題,取決于“佛教是否真實地為個體帶來幫助”、“佛教與現實社會是否協調”、“佛教是否為社會的和平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支撐”,以及“佛教與其它社會利益團體、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等。
因而,對于“佛教發展”這個命題,本身就存在著教內和教外的不同設定。
佛教教育和佛教的長足發展有著休戚與共的關系。佛教教育的開展,應在教內和教外尋找到共同的基點:使佛教“在世間”的生存,既有利于佛教自身的發展,也有利于社會的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說,佛教和社會的共生意識是佛教得以發展的前提。
“佛教教育”的開展,需要考慮到佛教的豐富性、層次性、和社會的共生性和互動性,需要具有更為宏闊的視野、更為整體綜合的教育理念。
分析“佛教教育”這個概念,可以區分為三個層次:“以佛教為內容”的教育、“為佛教的教育”和“以佛教(界)為教育主體”的教育。
“以佛教為內容”的教育,是把佛教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成果,佛教教育有必要超越佛教信仰的界閾,讓生存在世間的人們分享佛陀和他的后繼者們的智慧和創造。其教育對象是所有的人。
“為佛教的教育”,即為了佛教的生存和進一步發展而進行的教育,又包含兩個層次,其一是讓非信仰群體了解佛教,從而為佛教的發展爭取更大的空間,其對象是社會各階層;其二是擴大信仰者隊伍,提高信仰者的綜合素養,促進佛教人才的培養,其對象是以僧伽為首的“四眾”。
“以佛教(界)為教育主體”的教育,教界一方面承擔著自身人才培養的責任,另一方面借助教界的力量開展社會教育,把“興學”作為教界參與社會、深入人間的管道,在利益群生的基礎上,促進佛教的發展。這要求教界以人文關懷為主要方針,以利益大眾、利益社會為目的,在人文關懷的基礎上對社會大眾傳達佛法的精神理念。
這三個層次的“佛教教育”,其共同特點是“佛教為世間”,這既符合佛教的根本宗旨,又符合教育的核心取向。
也只有首先破除“世間為佛教”的狹隘心理,樹立“佛教為世間”的人間性導向,以幫助佛法住世為核心目標,獲得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相即不二,才能使教內外超越信仰的界閾,取得教育共識,真正做好佛教教育,在利益社會、利益大眾的同時,發展佛教,顯揚佛教超越時空的生命力,也才能真正成就“世間為佛教”。
佛教教育的成功是社會眾緣和合的結果。在整個佛教教育的體系中,僧伽教育只是以佛教界為教育主體、為了佛教教團生存和發展、住持佛法而開展的對正式出家的佛教信仰者的教育,這相當于以上三個層次的佛教教育的交集。
僧伽教育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把佛教教育簡單地等同于僧伽教育,僧伽教育等同于僧才教育,而僧才教育又僅僅等同于教理和修持的提高,這樣的教育觀念和實踐不僅大大地縮小了佛教教育的內涵,而且會阻礙整個佛教的發展,并進而限制佛教對社會的價值實現。
同時,會促使大眾產生佛教教育是教界自家事的誤解,甚至會讓一些大眾進而認為佛教教育的目的就是佛教界搶奪人才、通過人才競爭發展佛教教團,與社會其它利益團體爭奪社會資源,這種誤解最終會導致大眾和教界的疏離甚至敵視。
無可否認,作為組織形式的佛教有其自身的利益訴求和取向,也無法逃離作為一個社會組織在發展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官僚、腐敗等的弊端。但純粹把教團作為社會利益團體,汲汲于“世間為佛教”,既不符合佛陀創教本懷,也無法讓大眾更好地分享佛教的精神文化價值,更不可能使佛教教團獲得更為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空間。
當前中國社會對佛教教育的關注,是遍及了教、學、政三界的,這意味著人們有一個共識:佛教教育不僅僅是教界的事,佛教的發展也不僅僅是只關乎佛教自身的事,它同樣關乎社會的安定和諧,關乎國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因而需要更多的人參與思考和規劃。
也正因為佛教教育茲事甚大,所以需要站在更為高遠的立場上思考佛教教育的方向和構成,更好地動員社會多方面的力量,更好地運用佛教文化資源,促進佛教和社會的和諧共生、互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