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俞敏洪:每年拿出10個大學讓企業家來辦
2014-10-31來源:慈訊網
    談使命:尋找有成就感的事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創辦新東方,實現了上市;現在又辦大學,接下來你的人生之路會怎么走?

  俞敏洪:人活著活三條命。第一條叫做性命,第二條叫做生命,第三條叫做使命。性命是什么概念?就是你能夠確保活下去,不被餓死,不被凍死,有房子住,有自行車騎,或者有輛小破汽車開。大部分人差不多也就活到了性命這個層次。

  到生命這個層次是這樣的概念:人活的是自己的尊嚴。就是說,你的生命中一定要有尊嚴,這個尊嚴包括你自己在事業中會有一點成就,你有自己的愛好,你受到周圍人的尊敬,你也尊敬周圍人,政府的社會的體系也能夠讓這些人活在生命中。所以我常常說,政府最重要的任務是讓人活在生命中,不是活在生存中。

  使命,我覺得并不一定每個人都要有,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一些人承擔著各種各樣的使命。像習近平、李克強承擔了推動國家發展的使命。我發現我不知不覺就跟中國教育某些方面的使命結合在一起了,我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現在只能沿著這條路往前走。因為在我的生命中間,我很難想象我的使命是天天游山玩水,盡管我也會游山玩水。

  最初我在北大教書也好,或者在農村還沒上大學也好,基本上是茍全性命于亂世。因為我小時候是亂世,“文化大革命”。但是后來北大的教育給了我生命的尊嚴感。我從上北大開始,即使沒錢我也有生命尊嚴感,知道怎樣去維護自己的尊嚴,知道怎樣去維護別人的尊嚴,知道怎樣做到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什么時候開始有使命感?很多人把自己創業視為一種使命感。

  俞敏洪:做新東方的時候,很難說有任何使命感,但也不是處于性命狀態或是生命狀態。因為做新東方當時的目的我就想賺一筆錢以后到美國去讀書,所以既不是因為性命之憂,沒飯吃了要做新東方,也不是說我要捍衛生命的尊嚴,因為出國讀書跟捍衛生命尊嚴沒有必然聯系。但是做著做著做成了美國的上市公司,使命感自然慢慢就被勾引出來了。為什么?一旦人酒足飯飽,哲學思想就會冒出頭腦。即使是一個酒鬼,他都會這樣問,我活著為什么?想不通的人反正想不清楚,第二天繼續喝酒、吃飯;想得通的人除了喝酒吃飯之外,就會去做一些有些意義的事情。我就屬于,每天喝酒吃飯,但是能夠在空余時間想著去做一些有點意義事情的類型。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哲學意識是指什么?

  俞敏洪:哲學意識是沒有文化的人都會有的。思考宇宙的存在以及思考個人存在的目的性,這就是哲學。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你思考的答案是什么?

  俞敏洪:這個答案就是,人生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你想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有意義的話,你就必須去尋找自己有目的性的,并且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因為你空虛地活著,游山玩水地活著,最后心靈的空虛比你沒有目的性還要難受。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現在許多企業家擁有了巨額財富之后空虛。你會有困惑嗎?

  俞敏洪:困惑從青少年就應該有,十七八歲的孩子就應該思考自己的人生了,中年應該有答案了。如果中年再沒有答案,就真的是很迷茫的狀態了。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你的答案是什么?

  俞敏洪:基本上知道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到底是什么了。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辦大學應該是最重要的事情?

  俞敏洪:應該是之一。我覺得我能做的可能不僅僅是只辦一所大學。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你剛才提到使命感,辦大學除了使命感,還有什么力量推動著你?

  俞敏洪:我是這么想的,把錢都留給孩子,那肯定對孩子是最不利的。把錢捐給某一個機構,讓這個機構用我的錢去做善事,我還真不放心。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既是做善事,又可以可持續發展,因為人總希望自己活著時還留點什么東西。這是人的無聊,但是也是人的意義。希望死了以后,人家看到這個東西是誰干的,總希望有點這樣的東西。虛榮心在作怪。

  談活法:以立言為世界留下精神遺產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現在企業家都開始討論傳承,你希望傳給家庭子女的和世界的,分別是什么?

  俞敏洪:我傳承給家庭的應該是家風,孩子最好能傳承我奮斗的精神,以及對世界的理解和博愛、尊重,當然也希望傳承我身上的能力和做事情的判斷力。對這個世界的傳承,我覺得主要還是精神遺產,如果說我有生之年有這樣的可能性,通過自己的著作或者語言留下一些精神遺產,300年以后人們還在讀的話,我覺得這個就了不起了,這是我想做的。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立言?

  俞敏洪:對。其次才是大學。因為大學是做實體。

  其實這個東西不是你自己能做到的,而是你在你的人生精神中間不斷積累的過程。很簡單,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他從沒想到他的言論會被留下來,因為他是授而不作的。他講的話只不過被弟子記錄下來,而且是零零碎碎地被記錄下來,現在正是因為這樣的記錄行為本身,導致孔子為整個世界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

  所以精神遺產的流傳并不是你想留就留的,而是不經意地,你這個人到了那個境界,出了那些文字,不管是別人記錄下來的還是你自己寫的,經過歲月的沉淀,依然有人不斷地從里面吸取營養,那就說明這已經成為精神遺產了。所以能留下精神遺產的人物并不是很多。

  我當然希望自己能成為這樣子的人,但是實際上離這個太遙遠了,十萬八千里。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期待立言,更像一位儒者。你有宗教信仰嗎?

  俞敏洪:我沒有。我對所有的宗教都是抱著一種向善的態度去看的。我自己不選擇任何宗教傾向。我認為任何宗教都帶有一定的觀點上的偏狹性,因為他在執著于自己對世界的理解。

  假如現在有一個狀態,你一定要選擇一個宗教信仰,你不選的話就把你斃了,如果有這樣的場景出現的話,那么我可能會選擇佛教,但是我會采取入世的佛教的態度,而不是說出世的佛教態度。

  談文明:中國缺思想市場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一些學者和企業家均認為,西方國家出現了現代性困境,包括前幾年的金融危機,而中國的文化可以幫助他們。你怎么看?

  俞敏洪:我覺得金融危機不是西方文明的一個缺陷,它是可以修正的,實際西方金融危機過后,修正得相當不錯。中國改革開放只有30年左右,我們沒有碰上金融危機。這不能證明我們的文化體系、社會結構或者政治體系,比西方優越,我覺得這是非常狹隘的看法。畢竟人家西方從工業革命到現在已經接近200多年的歷史。

  中西文化的比較,應該從人民生活本身的狀態和精神文化的豐富性來比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西方一方面是追求物質極大地豐富,同時也追求科技對人類極大地滲透;從文化方面來說,西方社會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非常偉大的人物出現,包括文學家、藝術家。

  我對世界文化的研究的結論是這樣的,任何文化的繁榮一定是如下幾個過程:第一是這個民族開始做生意,拼命做生意拼命賺錢;其次,物質達到了豐富以后,就會對文化進行投入。做生意后還有一個中間階段,會形成多民族文化融合。為什么?做生意繁榮以后,會吸引全世界各地的文化。古希臘的繁榮,古羅馬的繁榮,美國的繁榮,都是這樣的過程。文化交融帶來人的創新思維的出現,帶來各種思維的人的聚集,最后如果再有一個開放的環境,文化藝術的繁榮就必然會出現。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中國似乎開始步入第二步。

  俞敏洪:中國現在已經走到了第二步。前30年就是做生意,現在做生意還沒完,里面坑蒙拐騙什么都有。第二步的文化融合,你會看到現在中國和西方文化的融合。這種融合,只有在中國能做到,在西方國家做不到,因為西方國家已經固化了,他們對中國文化是不接受的,他們把中國文化當做一個異樣文化來看待,我們對西方文化當成一個接受文化來看待。現在在文化交融的過程中,還缺少一個環節,就是中國未來思想市場的自由。思想自由不等于思想的自由化,兩個不同的概念。如果中國的思想市場自由了,就會帶來人們的思維的活躍,創新力加強,后面再看就是文化的傳承。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如你這般創辦私立大學也就水到渠成。

  俞敏洪:必然的。如果中國的體制改革到位的話,中國的私立大學一定比公立大學好。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現在缺思想市場。

  俞敏洪:對,容許思想市場生根發芽。實際上現在已經有端倪了,莫言被評為諾貝爾獎,算是一個標志。盡管不算是一個典型標志。表明中國的思想市場、文藝市場未來會出現。中國未來100年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跟各個國家相比都不會差。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看得出來,你很樂觀。

  俞敏洪:科學、藝術、經濟,都會有。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但是前提是制度變革到位。

  俞敏洪:它會變的,它不能不變。中國只會走向兩個極端,第一個極端就是現在不斷地改善、改革、改良,我覺得政府有這個決心,不僅僅是反腐的決心,也不僅僅是改革的決心,市場決定性作用的決心,更重要的是,能夠把制度改革變成真正的首要任務,逐步排除利益集團和僵化的權貴資本對中國的影響。未來中國會出現我們剛才描述的后續繁榮狀態,還要100年。但是如果這種變革成不了的話,中國就會出現歷史上不可擺脫的混亂狀態,到最后軍閥混戰什么的都可能會出現,那中國人民又是200年的苦難。因為中國一般混戰都是接近200年。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歷史規律。

  俞敏洪:對,這個民族不會滅亡,但是老是在這種苦難中間循環就挺鬧心了。但是我們作為草民,什么也做不了。

  談大學:教授是學校的靈魂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中國的許多民辦大學都具有營利性質,你怎么看?

  俞敏洪:培訓教育是營利性質,是公司化運作,都是上市公司了。大學永遠不可能做成上市大學。在過去的10年間,中國有些民辦大學號稱被外國機構投資收購,也想把它打包上市,但是沒有一家成功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學的性質決定了它必須是非營利才能做好,任何想從中間賺錢的行為和營利的行為都做不好。現在大量的民辦大學實際上盈利的,盈利就擠壓了對學生的投入,最后個人從里面撈取資本。

  它不是不能營利,但是大學的本質決定了它不應該營利。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世界各國的大學各有其模式,你理想中的大學治理結構來自哪個國家?

  俞敏洪:我覺得最理想的還是美國的大學治理結構,當然我們要適應中國的國情做一些改變。美國的治理結構符合辦大學的特點、學術研究的特點、人才培養的特點,也包括資金可持續發展的特點,同時它還涉及到大學中間人與人的爭論問題。美國大學尤其私立大學的辦學機制主要是教授治校,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合理的做法,教授是學校的靈魂人物。你不征求他們的治校意見,自己想當然地、很魯莽地去治校,既不尊重教授的人格,也不尊重他們的知識,就不可持續。

  但是中國的很多學校就這么治了。治的結果你可以看到,中國沒有真正的世界名校,盡管北大、清華在名聲上可以列入世界名校之列。我是北大教育基金會的成員,北大教育基金會的基金現在還沒超過20億元,哈佛大學教育基金會的基金是400億美元,這其實不是來自兩個國家的貧富差距,而是大學管理結構的不一樣。我再舉一個簡單例子,假如北大是私立大學的話,我肯定就不再辦大學了,我就把我的錢捐給它了,要求這筆錢怎么用,它就能長久地保留我的貢獻。但是對于公立系統,我就缺乏這方面的信任。

  談教改:教育想要變好,應把一半公立學校交給民間做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先生,曾提出一個著名的論斷,他說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大學都是在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你怎么看中國大學教育的這種傾向?

  俞敏洪:他所說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是對北大的一種批判,并不是對北大的贊揚。我們在北大上學的時候,他教過我們,他屬于新生代,但是又是跨了老一代的人物。現在的孩子進入大學以后,學專業主要是為了找份好工作,對人文情懷和思想市場完全不感興趣。我覺得這是一個時代特征,北大也不可避免地一定會染上這個時代特征。但是北大未來要想成為真正的世界頂級學校的話,依然要回到思想陣地上來,絕對不能培養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應該說,豁達的利他主義者才是一個大學真正培養的目標。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對于現行的教育內容和模式的不滿,越來越多的學生用腳做出了選擇,他們紛紛到美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上學。在現有體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教育如何會變得更好,你的思考會是什么?

  俞敏洪:現有體制下中國教育變得好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覺得首先把一半的公立學校交給民間力量來做,可能是對教育的一個最好的促進。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帶來競爭。

  俞敏洪:對。因為在民國時期是有私立大學的,而且很多私立大學做得很好。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是教育健康發展的兩只腳,現在你把那只腳砍掉了,只能蹦著走,其實中國高等教育一直是蹦著走的,結果就是永遠護穩,永遠缺少競爭性。所以我希望那只腳再長出來,我所做的就是為另外一只腳長出來做一點努力。

  真要想一下子改變這個格局的話,國家應該痛下決心,比如說每年拿出10個大學讓給企業家做。有的企業家都是億萬富翁了,你可以讓大學更名。比如說某個大學,就更名為馬化騰大學,馬化騰說不定就接過來了,這樣的話,馬化騰的投入就不是一點兩點了。

  國家沒有這個氣度,覺得把大學交給個人辦,失去了思想陣地,這其實是個誤解。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朱清時先生主持的南方科技大學一直廣受關注,被認為是教育改革的試驗田。在你看來,它對中國教育改革的意義是什么?

  俞敏洪:南方科大的探索一開始路子就沒走對,朱清時一開始就跟深圳市政府結合,這怎么可能走對?他一上來,結果就錯了。深圳市政府給他弄一個校園,最后誰說了算?那肯定是投錢者說了算。這不是朱清時的錯誤,深圳市政府給他投錢,辦這個學校,所謂讓他完整地運作,本身就是一個美麗謊言。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