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高材生出家后的真實生活
火爆網絡的出家美女大學生“才真旺姆”
若把出家為僧視為宗教信仰選擇,那么大學生已經成年,《憲法》保護每個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外界無權干涉。雖然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僧道人員社會地位并不高,但新中國成立后,情況已經大為改善,許多出家人在各地方乃至全國人大、政協參政議政,僧人的社會地位有目共睹。
其實,我國出家僧人擁有大學學歷已經不是什么罕見的事情,我們一方面要求提高宗教教職人員的素質,另一方面又對大學生成為宗教教職人員嗤之以鼻,其實這是十分矛盾的事情。甚至有一部分人將大學生出家視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失敗的表現,筆者認為這種看法是有失偏頗的,如果我們真要抵制境外勢力的“滲透”,就必須提高本國宗教教職人員的素質。如果外來宗教人士都是高學歷人才,而本國宗教教職人員和信徒都還普遍處在“三多”(老人多、婦女多、文盲多)的情況,宗教界是無法自立、無法抵御外來勢力“滲透”的。因此,高學歷者成為宗教教職人員,對于發展我國宗教事業、提高宗教從業者素質來說,是好事。
我國現在有多少大學(畢業)生及學士以上學歷的人員出家,并沒有一個統計。自上世紀80年代我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封閉多年的國門打開,引發文化熱,尤其是青年學生對于人生理想這樣的問題有過很多的思考,這是其選擇佛教信仰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政策松動,相對以前,人們可以比較容易地接觸到宗教,比較容易地接觸到高僧大德等宗教教職人員。這些都成為大學生信仰選擇的誘因。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學生出家呈現不斷增長的態勢。一些大學生出家,往往是工作過一段時間后(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我國大陸還實行大學畢業生分配工作制度)而作出的選擇。與許多人想像的不同,這些“天之驕子”選擇出家,大多不是因為感情困惑、生理疾病等原因,而多是因為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或是先接觸了佛教理論并為之吸引后作出的一種人生選擇。當然,也有少數學生是在校讀書期間出家的,如廣東某位法師出家前是某高校社會學系的碩士生。他回憶說,自己學社會學就是想幫助別人解決心理煩惱,但是總覺得學到的理論連自己的問題都解決不了。接觸了佛教后,覺得這是解除心理煩惱的好辦法,于是開始也只是從這個角度去學佛。“后來遇到了現在的師父,忽然覺得必須出家。”于是他放棄了學位,迅速出家了。他曾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的采訪時說:“我現在是在用另一種方式為社會服務。”
雖然我國大陸大學生出家的絕對數量不多,但是由于他們文化素養高,在佛學修養方面提升快,有的甚至還成了佛教界新一代領袖人物,因此大學生出家為僧、為尼,對大陸佛教的發展,還是有一定積極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