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承認前世今生是實有
佛教中講三世:過去、現(xiàn)在、未來。有人聊到“前世之我”和“今世之我”,喜歡舉“去年之我”和“今年之我”相類比,這種類比雖然可以,卻不確切。因為從去年到今年,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而這輩子和下輩子,則有一道涇渭分明的界限橫亙其中。因此,倒不如“夢中之我”和“醒來之我”更貼切。
比如,夢中的一位母親,在水流湍急的河上,她懷里的孩子突然掉下去了,她頓時心下大慟,悲傷難抑。悲痛中醒來,發(fā)現(xiàn)孩子安恬地熟睡在身邊,夢中那些并未真實發(fā)生。這就是前世和后世的關(guān)系。
從夢中到醒來,前后兩個世界是接續(xù)不上的,彼彼獨立的。但有一樣?xùn)|西,貫通了這兩個世界,即這位母親和她悲傷驚嚇的心。她猝然驚覺,額頭上依然滲出汗滴,心依然在狂跳不已。并不因為換了世界而頓時消失。這就是業(yè)力的作用。
業(yè)力之所以存在,需要一個載體。載體就是在夢中的世界她以為自己是真實存在、恒常不變的,這種執(zhí)著心叫做“我執(zhí)”。
沒有人醒來后還把夢中的狀況當(dāng)真,只有一種例外,就是患了病,每次做夢都夢到同樣的場景。
有時候,精神緊張,記掛某事太深,念念不忘地睡著,夢里依然為之焦慮,這就是業(yè)力強大的表現(xiàn)。所以說習(xí)氣力量的強大會從這輩子帶到下輩子,并不是說下輩子還有你的存在,而是說你離開之后,依然有你的影響。所謂“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一塊石頭投入水面沉下去了,波紋還要好久才散開。
常人慣于往往把前一件事的喜怒哀樂遷移到后一件事上。孔子稱贊顏子“不遷怒,不貳過”,就是說他有很高的修養(yǎng),可以不把不好的情緒從一件事帶到另一件事上。
我們在區(qū)分前一件事、后一件事的時候,是在使用“時間”的觀念。時間、空間、數(shù)量等等,通過日復(fù)一日接連不斷的串習(xí),根深蒂固地印在了心里。所以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上輩子的我和下輩子的我還是不是同一個人?
這個問題就好比問:去海市蜃樓是開車更快還是坐船更快?
怎么回答,都不會對。
從佛教學(xué)術(shù)的角度上解釋,時間、空間、數(shù)量,是“心不相應(yīng)行法”,它們和心識的作用沒有關(guān)系。可以粗率地理解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但是,它們并非客觀,并非恒常。
它們之所以出現(xiàn),仍然要依賴人們對這個世界的感知、理解,和思惟。所以,雖然與心不相應(yīng),這些法依然是“有為法”。
“上輩子”、“下輩子”這些觀念的產(chǎn)生,就源于對“時間”的“不正知”。不惟前生今生是顛倒妄想,連“我”都是顛倒妄想。“我”,只是五蘊和合的假有。
佛陀是這么認為的:一旦遠離了感知、理解、思惟這些,過去和未來的概念也將隨之而消散,不復(fù)存在。沒有運動,也沒有靜止。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沒有相同,也沒有不同。那里是“無為法”的地盤,在那里,沒有上輩子,沒有下輩子,沒有去,沒有來,沒有生起,沒有寂滅,如如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