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炸毀前的巴米揚大佛復原圖(資料圖)
被炸毀后的巴米揚大佛遺跡(資料圖)
編者按:巴米揚大佛是世界上第三高的大佛(世界第一大佛四川省樂山大佛,佛像高71米、世界第二大佛山西省蒙山大佛,佛像高63米),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上曾經(jīng)歷3次劫難。曾有很多國家的科學、文化、藝術和宗教界知名人士強烈呼吁,要注重保護這一人類歷史文化遺產(chǎn)。但是,2001年3月12日,大佛還是遭到了塔利班政權的殘酷轟炸,爆炸聲持續(xù)了三四天。巴米揚大佛有東、西兩座,始建于公元3至5世紀,因雕鑿在巴米揚河谷邊山崖面南的斷崖上,故被稱為“巴米揚大佛”。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和唐代玄奘都曾瞻仰過宏偉莊嚴的巴米揚大佛。
巴米揚佛像群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西北的巴米揚鎮(zhèn)東北郊不遠的山崖處。這里遍布大小石窟6000余座,石窟群中有6尊傍山而鑿的佛像。其中兩尊巨佛,一尊造于公元五世紀,高55米,著紅色袈裟,名叫塞爾薩爾;一尊鑿于公元一世紀,高38米,身披藍色袈裟,名叫沙瑪瑪。公元四世紀和七世紀,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先后到過這里,并在其各自的著作《佛國記》和《大唐西域記》中對巴米揚大佛作了生動的描述。
但在多年的戰(zhàn)亂中,塞爾薩爾和沙瑪瑪?shù)?0年代后期已是千瘡百孔,佛像的頭部也不復存在。而塔利班執(zhí)政以后,從1997年就開始計劃摧毀有1500年歷史的巴米揚大佛像,其時,一名高級塔利班聲稱:“阿富汗境內(nèi)不允許有任何偶像崇拜。”
此后,塔利班領導人奧馬爾發(fā)布特別命令,宣稱“巴米揚大佛像受到保護”,禁止一切對佛像的摧毀行動。但一年之后,奧馬爾又發(fā)表公告,聲稱要摧毀一切形式的偶像,為什么這位“伊斯蘭戰(zhàn)士”改變了指揮官主意?
第一個原因是塔利班一直企圖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這一點被大多數(shù)研究阿富汗問題的外交官承認。在這個政權存在的日子里,全世界只有3個國家(巴基斯坦、沙特和阿聯(lián)酋)承認它,西方國家拒絕承認塔利班領導阿富汗。此外,聯(lián)合國在9.11后加重對塔利班的制裁,以迫使它不再收留國際逃犯本·拉登。對奧馬爾來說,巴米揚大佛是他手中的一張牌,借助它可以改善與西方的關系。聯(lián)合國這次加重制裁使奧馬爾沒有任何顧慮。因此,奧馬爾決定挑戰(zhàn)國際社會:佛像要生存,必須先承認我們。
而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可以看出塔利班那隱藏于內(nèi)心深處的陰暗私欲。以普什圖人為主要力量的塔利班時代就是阿富汗哈扎拉人的仇敵,不幸的是,長期遭受種族歧視的哈扎拉人哈扎拉人一直視自己為阿富汗歷史最悠久的民族,并為“它擁有的文化遺產(chǎn)”而自豪。哈扎拉人占了生活在巴米揚河谷居民的大多數(shù)并長期敵視普什圖人組成的塔利班,2001年2月,哈扎拉人還驅(qū)逐了巴米揚鎮(zhèn)上支持塔利班的學生。因此,毀掉哈扎拉人建立的巴米揚大佛,對塔利班的統(tǒng)治基礎至關重要。終于,2001年3月,塔利班不顧聯(lián)合國和世界各國的強烈反對和巨大壓力,動用大炮、炸藥以及火箭筒等各種戰(zhàn)爭武器,摧毀了巴米揚包括塞爾薩爾和沙瑪瑪在內(nèi)的所有佛像。
在世人眼里,這次毀佛行動,僅僅是塔利班對異教文化的摧毀的開始,而實際上這個飽受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國家正逐步走向深淵。今天的阿富汗處在古絲綢之路的中端,各種文化在此碰撞,在公元后一世紀,珍貴的甘德哈拉(阿富汗部分地區(qū)、巴基斯坦和中亞)文化產(chǎn)生,從此遺留下運用希臘雕刻技術創(chuàng)造的佛像和大批文物,如象牙、花瓶等,也產(chǎn)生了巴米揚大佛。
巴米揚佛像群如今一片凄涼。在山崖下看到的只是佛像形狀的石窟和佛像的殘骸,石窟外到處是碎石和黃土塊。塞爾薩爾只剩下一個佛像的形狀,佛像巨大的胳膊留下的凹痕清晰可見。佛像不見了,但仰頭而望,仍不難想象當年的壯觀景象。石窟下,幾張巨大的灰色塑料布覆蓋著塞爾薩爾的殘骸,上面寫著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的字樣。不遠處,沙瑪瑪?shù)木秤龈鼞K,連一塊大一點的殘骸也沒有了。
順著沙瑪瑪一側(cè)的臺階拾級而上,進入底部為八角、頂部為圓形的佛龕殿堂,只見殿堂內(nèi)一個個空凹的佛龕。佛龕殿堂內(nèi)據(jù)記載刻著的數(shù)以萬計的佛像和畫有藝術精湛的彩色壁畫現(xiàn)在已無蹤跡。所有殿堂內(nèi)只有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里隱約可見零星蘭色和紅色。
在巴米揚佛像群的石窟前,巴米揚省政府官員穆斯塔法·阿塔邁迪對來訪者這樣說道:“巴米揚佛像群聞名于世。它使巴米揚人、阿富汗人與整個世界聯(lián)系在一起。我們阿富汗人都喜歡這些佛像,但現(xiàn)在這些佛像都沒有了,所有阿富汗人為此感到悲哀。”哈扎拉平民阿里自小被巴米揚佛像“看著”長大,他家祖?zhèn)鞯姆课菥驮诎兔讚P河谷,那里矗立著舉世聞名的巴米揚大佛,他家的小屋與大佛共同“生活”了幾個世紀。阿里回憶起來唏噓不已,“現(xiàn)在,什么都沒了。就是和平重回又能怎么樣,大佛像已永遠不屬于巴米揚了。在達烏德總統(tǒng)時期(1973年—1978年),有很多人來巴米揚,為的是一睹兩座漂亮大佛的美麗風采。”
據(jù)介紹,為了避免再遭破壞,當?shù)卣箯倪@里取走泥塊,也嚴禁在這里埋地雷。雖然目前還沒有修復的計劃,但日本和印度等國政府已表示愿意出資幫助修復佛像。
巴米揚佛像的歷史反映了阿富汗人民的歷史,佛像的磨難也體現(xiàn)了阿富汗人民的磨難。山壁上的座座石窟曾是古代佛教信徒生活和修身的地方,而今卻成為600多個在內(nèi)戰(zhàn)中失去家園的難民家庭的避居地。36歲的侯賽因一家6口只能擠在不到10平方米的洞穴里。洞內(nèi)除了一張鋪在地上的舊毯子和幾個塑料水壺外,幾乎沒有別的家什。
阿塔邁迪說,佛教圣地巴米揚的大佛過去曾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佛教信徒和旅游者,為巴米揚帶來了巨大的經(jīng)濟利益。但是,戰(zhàn)爭炮火摧毀了巴米揚的佛像,也摧毀了巴米揚的旅游業(yè),摧毀了巴米揚的經(jīng)濟?,F(xiàn)在,沒有游客敢來這里旅游,也沒有信徒來朝拜。但阿塔邁迪對重振巴米揚的旅游業(yè)充滿信心,相信佛教信徒會“像孝順的兒子常到父親的墳墓祭奠一樣到這里來朝拜的。”2001年3月,塔利班不顧世界輿論的強烈譴責,執(zhí)意炸毀了建于公元五世紀的巴米揚佛像群。在大佛慘遭毀壞后,國際社會一直在設法努力,試圖將被炸成廢墟的巴米揚大佛重新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