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紀念為我國佛教事業做出杰出貢獻的“生活禪”倡導人凈慧長老,在北京大學宗教學系、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凈慧長老與生活禪”學術研討會上,海內外四十余位佛教學者齊聚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會議廳,研討凈慧長老的佛學思想以及當代佛教的新面貌。研究會期間,河北禪學研究所明堯居士發表了題為《關于“生活禪”的定位的問題》的論文,論文從佛法與歷史的維度,給“生活禪”作一個更準確的定位。論文節選如下:
明清以來,中國佛教在整體上走向衰落,到了清末、民國年間,隨著國際社會對中國佛教的擠壓和國內政治對傳統佛教剝奪之加劇,這種衰落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為了挽救垂死中的中國佛教,一大批佛菩薩紛紛化現于世間,為病危的中國佛教尋找起死回生之對策。這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當推太虛大師。
太虛大師率先提出了“人間佛教”的口號,主張佛教要興盛,必須扎根于現實生活,關注社會人生,并大聲疾呼要改革教制,加強僧團建設和僧才的培養,組建中華佛教總會,以提高佛教的整體自我保護能力。因為特殊的歷史條件所限,太虛大師所提出的振興佛教的理念未能變成現實。盡管如此,他所提出的“人間佛教”思想卻一直在激勵著后人去不斷思考和探索。這一思考和探索一直延續到現在。
凈慧老和尚的生活禪修行理念正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下提出來的。
落實人間佛教,實際上就是要在傳統佛教與現實的社會人生之間、佛法與社會大眾的心靈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要架好這座橋梁,把傳統佛法的精神導入現實生活,導入公眾的心中,把它真正地變成“凈化人心、和諧社會”的正能量,至少先要從理論上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要找到佛法與現實人生發生關聯的契入點、結合點。
到目前為止,談到人間佛教的落實,人們很容易想到“慈善”,好像只有“慈善”才是佛教與社會現實發生關系的唯一有效的通道似的。慈善固然可以拉近佛教與社會大眾的距離,但是,慈善并不是佛教的核心功能,并不能代表佛教的全部精神。佛教的主體功能還是集中精神層面上,即凈化人心、和諧社會。通過宣傳佛法,改變世人的生活方式、為人處世的方式,幫助他們樹立健康而正確的世間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佛法人格化,這才是佛教持久發揮其“凈化”功能的最根本最堅實的著力點。
其次,需要從理論上和實踐方法上將如下幾對關系圓融起來:成佛與做人的關系(如何從理論上說明做人與成佛這兩者之間的統一性);出世與入世的關系(如何從理論上說明出世和入世之間的融通性);生活與修行的關系(如何將生活與修行融為一體,其理論根據和方法是什么);宗門與教下的關系(如何確立宗門與教下之間主伴相資、正助互顯、彼此增上的圓融關系);契理與契機的關系(如何為不同根性的人提供適合于他們各自修行的有效方法,真正做到“門庭廣大”);當下解脫與究竟解脫的關系(如何從理論上說明,現前一念功夫上的解脫是究竟解脫的根本);自利與利他的關系(如何把個人的覺悟和解脫與大眾的覺悟和解脫有機地結合起來)。
人間佛教的理論建設,實際上就圍繞這幾對關系展開。這幾對關系如何沒有打通,佛教是無法長期有效地融入現實社會生活當中去的。
第三,要找到一種能夠會三乘歸一乘、會權歸實、具有圓頓統攝品質的修行法門作為立足點。
中國漢傳佛教有八大宗派,除此之外,還有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在諸多的宗派法門中,我們應當選擇何宗何派作為我們的立足點,才能有效地圓通上述七對關系以及各宗各派之間的關系?如果找不到這樣一個修行法門做為立足點,那么,從修證的角度來看,人間佛教實際上就成了一種人生哲學,它的宗教性就沒有了根。這樣的話,人間佛教是不可能長久生命力的。
凈慧老和尚提出的生活禪修行理念,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為了解決人間佛教在理論建設方面所面臨的這三個問題。
在生活禪理念的提出和完善過程中,有三個人物,對凈慧老和尚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一是六祖慧能大師。六祖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免角”,這四句偈可以看作是生活禪的最直接的理論來源。
二是太虛大師。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表明,走佛教的人間化道路是中國佛教的希望所在;離開了現實社會人群,佛教只有死路一條。
三是虛云和尚。虛云和尚“四根一本一樞紐”(四根是指佛教這棵大樹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四條大根——修證之根、戒律之根、經教之根、現實之根,一本是指振興漢傳佛教要從振興禪宗入手,振興禪宗是振興漢傳佛教的根本,一樞紐就是要充分發揮禪宗祖庭的核心地位和向社會大眾布教的輻射功能)的佛教振興理念,為復興漢傳佛教指明了下手處,那就是要抓住禪宗這個根本,同時要重視經教、戒律和真修實證,積極地關注社會人生。
正是在充分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凈慧老和尚的生活禪理念,成功地將成佛與做人、出世與入世、生活與修行、宗門與教下、契理與契機、當下解脫與究竟解脫、自利與利他融為了一體,在佛教與現實生活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這座橋梁的切入點是,引導公眾按簡單、自然、純凈的方式去生活,按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針去為人處世,把佛法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將佛法人格化,從而實現凈化人心、和諧社會、建立人間凈土的目的。
這座橋梁的立足點是,抓住禪宗在漢傳佛教中的主體地位和禪宗在整個佛法修證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在現成的漢傳佛教之修行宗派中,唯有禪宗具備這種圓頓統攝的品質,它立足于自性觀(佛性論)、菩提心和般若見,能夠融通人天乘和大小乘思想,攝一切法門,會權歸實,攝三乘歸于一乘。
生活禪理念正是借助禪宗的這種圓頓見地和信心,有效地消解了成佛與做人、出世與入世、生活與修行、宗門與教下、契理與契機、自利與利他之間的對立,使之成為一個不可分裂的整體。
“生活禪”理念中的“生活”二字,是對以六祖慧能大師為代表的祖師禪“觸目是道、即事而真”的修證理念和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繼承和落實;“禪”字,是為了凸顯禪宗在整個漢傳佛教乃至整個佛法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用來融通出世與入世、生活與修行等諸多關系的理論依據。“生活禪”之所以被稱作是一種“修行理念”,是為了表明生活禪并不是一個具體的用功方法,它立足于宗門的圓頓見地和信心,對一切修行法門都是開放的,包容的。
生活禪是繼承中國佛教優秀傳統的產物,并不是另起爐灶。生活禪對漢傳佛教兩千多年來所形成的歷史格局表現出了充分的尊重。中國漢傳佛教的歷史格局可以表述為:以禪為心,以教為言,以律為行,以凈為歸。生活禪的理念正好繼承了這一格局:它立足于禪宗的圓頓見地和信心,融禪、教、律、凈各自的修行方法于一身,正助相資,主伴互攝,互相增上。禪、教、律、凈,其下手處雖然各異,但在見地和信心上,都強調趨于圓頓,在功夫上,強調圓成于當下一念。這是生活禪最為殊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