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不需要表演性的“關愛”
2014-12-05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西坡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閱讀過10萬的“正能量”文章,大意是說:一位農民工在火車上遇列車員查票,但他出示的是兒童票。面對女列車員的質問,那位農民工說自己是殘疾人,但他沒有殘疾證,所以只能買與殘疾人票價一樣的兒童票。為證明自己沒撒謊,他還脫掉鞋將半個腳掌給大家看。但是,女列車員和聞訊趕來的列車長堅持要他出示殘疾證,否則就得補票。農民工很難堪,因為就連買兒童票的錢還是工友湊的。這時,車廂內一位長者站出來幫他解圍,質問列車長有沒有“男人證”,再質問女列車員有沒有“女人證”。對方語塞,車廂內掌聲一片。
這篇文章能夠在網上瘋傳,想必有很多人都感受到了滿滿的正能量,但是我并沒有這種感覺,反而感到有點惡心。不僅因為這篇段子文對農民工收入水平的詆毀(老鄉湊錢只買得起兒童票),也不僅是其中的邏輯硬傷(列車長可以掏出身份證證明自己是男人),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厭惡這種“關愛農民工”的調調。
時常有一些與農民工有關的文章,泛濫于網絡。微信上有很多“雞湯文”,論壇中也有很多熱門照片——農民工一身邋遢地縮在公交車的角落,發布者說“他擔心把座位弄臟,于是一直蹲著”,點贊者紛至沓來;或是發一張農民工在工地干活的背影,發布者說“這才是我心中的英雄”,熱血青年奔走相告。
農民工作為弱勢群體,當然需要社會的關注和關愛。但是,很多人恐怕從未想過,農民工真正需要什么樣的關注和關愛。他們不需要那些示好性、表演性的“關愛”,更不需要一些人想當然地編造故事和段子、“消費”他們的苦難和困頓。
這個社會欠農民工群體的,絕不是幾滴眼淚;社會對農民工群體最大的傷害,也絕不是幾個冷漠的眼神。如果說“歧視”,恐怕沒什么比“農民工”這個詞本身更具有歧視性了——從未聽說“城市工”“大學生工”,為什么要有“農民工”?
但稱謂上的歧視并非是最傷人的,問題的關鍵是,一些政策層面的歧視與權利缺失,才是對農民工最大的傷害。近些年,有一些地方政府時不時為圖城市治理的方便,出臺政策“清理低端人口”,農民工群體受到的沖擊最為直接;同樣,一些地方政府不斷收緊入學政策,農民工被迫與妻兒分居,這也是一種直接傷害。
當然,一些網絡文章對農民工的謳歌,主觀上可能并無惡意。但我們應該明白,這種脫離現實的溫情,沒有多少實質意義,反而可能在客觀上使得農民工的形象更加固化、標簽化。有功夫飆淚,還不如多關心一下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工作環境、子女就學等問題。用民意去影響政策,才是普通人對農民工最好的關愛。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