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劉東華:商業世界病了,新動力是良知資本
2014-12-22來源:慈傳媒《中國慈善家》   作者:宋厚亮
 

  商業世界需要良知資本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20年來,從你執掌《中國企業家》開始,到發起創辦“中國企業家俱樂部”,再到創辦“正和島”,以及慈傳媒《中國慈善家》雜志,你提出了諸多思想,包括“道成肉身”、“先問是非,再論成敗”、“讓成功與財富更有意義”,等等。最近,你又獨家首次提出“良知資本”。這其中是怎樣的思想脈絡關系?

  劉東華:對我來講,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認知過程。邊做邊悟,逐漸明白、清晰。

  多年前,我曾寫過一篇小文章,《每個人都能讓世界更美好》。文中我提出“人類是一個大公益體”。我不是音樂家,為什么能欣賞到那么多美妙的音樂?我不是作家、思想家,為什么能閱讀到那么多偉大的作品?我不會種地、不懂養殖,為什么能吃到那么多鮮美可口的食物?我不會造汽車、輪船、飛機,為什么有機會坐著汽車馳騁大地,乘上輪船飄洋過海,登上飛機翱翔藍天?我們每個人創造的價值微乎其微,但我們在享受一切物質和精神的文明成果。既然人類的大公益體給我們那么多饋贈,我們就應該用感恩之心努力回報。而我們越努力,越成長,越創造,越貢獻,這個世界給我們的回報就越豐厚。它就是一個正循環,人類完全可以通過正循環越走越好。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也就是人類公益體本身要求致良知?

  劉東華:我提出的觀點是,企業家不僅僅是要把企業做大做強,而且要找到一條正路,負責任,講誠信,先問是非,再論成敗,用這樣的方式尋求一條內有尊嚴、外有尊敬的成功之路。也就是說,讓良知成為資本的靈魂,讓資本成為良知的載體,通過良知資本把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很好地統一起來。

  企業家僅僅成功是不夠的,你為什么追求成功?你如何獲得成功?你成功之后干什么?給這個世界貢獻什么?留下什么?你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如何修煉自己?如何讓自己的境界越來越高?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但是企業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會不會有矛盾?

  劉東華:幾百年來商業世界的邏輯,從價值理念到商業模式,強調的就是利益最大化。股東利益最大化是天經地義的要求,從西方來到中國,都被接受了。

  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我寫過一篇文章,主題是“金融危機的背后是價值觀的危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從企業的價值觀到國家的價值觀,都是一樣的,企業是股東利益最大化,國家是國家利益至高無上。本來你們家就已是最富、最強大了,仍然以你們家的利益最大化為追求,那么誰還愿意跟你“玩兒”?

  價值理性自毀根基后,被貪婪武裝起來的華爾街工具理性依然按照固有邏輯發足狂奔,發生金融海嘯、重創實體經濟就是難免的了。雖然美國救市有力,全球施以援手,或可減緩其巨大的殺傷力,但若要治本,意欲挽狂瀾于既倒,則必須從重新檢視其自以為是的價值觀開始。

  金融危機帶給商界乃至人類的反思還不夠。商業世界病了,需要矯正方向,找到新動力,新動力一定源于新的價值觀。良知資本就是對新價值理念的一種探索。


  資本的工具理性被放大,良知被丟棄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這一輪金融危機,華爾街及全球金融系統遭到巨大打擊。6年來,并無深刻而前瞻的思想來反思并“重整河山”。你所提出的“良知資本”思想,是試圖為全球商業之病尋找良藥?

  劉東華:西方人認為自己的商業理念與商業邏輯天經地義,中國人借過來也在用。但中國傳統文化跟西方的價值觀不一樣。例如稻盛和夫就是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源自西方的商業文明做了很好的結合,他所崇尚的和踐行的就是倡導敬天愛人、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陽明心學的核心就是“致良知”。

  資本代表著工具理性,過去幾百年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整體的進步,但資本的屬性決定了它可能是盲目的。它把人類物質的力量無限放大,但是精神世界,不要說良知,就是靈魂和內心世界都迷失了。身體越來越龐大,只受身體本身欲望的支配,快感的支配,而不是靈魂乃至良知。人類之所以越來越危險,不是沒有能力做對的事情,而是做了太多不該做的事情。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資本在助長人類的貪婪。

  劉東華:可以這么說。2009年,在瑞士的冬季達沃斯論壇,我曾寫過《致與會代表的一封信》。信中我提出,今天主流世界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社會治理模式出現了重大問題,已經不可持續,金融危機其實就是一個嚴重警告。打一個比方,就相當于給一架飛行中的飛機更換發動機。不幸的是飛機未到目的地就必須更換發動機,幸運的是為了換發動機在臨時迫降的過程中沒有機毀人亡。當我們在一個看似不該降落的時候和不該降落的地點安全著陸以后,才發現原來的飛行已經多么危險,前面等待自己的空難事故已經有多么接近。之所以這么危險,是因為驅動“人類號航班”兩大引擎的物質動力與精神動力都已經糟糕到了必須更換的程度。

  物質動力——不可再生的、同時又是高污染、使氣候變化不斷加劇的碳基能源越來越不夠用也越來越不能用了。地球,這個人類唯一的家園已經被人類,這個地球上唯一智慧的生命折磨得不堪重負、不堪忍受。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一切可再生的、清潔的無碳能源、無碳動力必須盡快登上歷史舞臺,在不斷戰勝各種形態的短視和急功近利行為的過程中,承擔起推動人類進步的新使命。

  精神動力——“利己即是利他”、“欲望的最大化自然會導致價值創造的最大化”等為人類商業文明帶來無數神話的“神話”終告破產;誠實的價值創造遭人嘲笑,貪婪的巧取豪奪成為時髦的時代正在成為歷史。當人類文明已經跨入21世紀的時候,我們應該有智慧、有能力擺脫被追求無限快感驅動的“死亡發動機”,把人類精神中那種自私甚至邪惡的動力,轉換為通過對別人負責、對世界負責追求生命意義最大化的高尚動力,并用這種高尚動力創造出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兩個發動機都要換。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我們也在學習模仿西方,師傅出問題了,我們怎么辦?

  劉東華:馬克思·韋伯提出了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之間的關系。新教在推動資本主義快速發展后,西方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尼采所說上帝已死。金融危機之后,西方的價值理念更加不能支撐他們的精神世界,所以越來越多的目光開始轉向東方。

  中國清末以后的問題,是價值理性高揚,工具理性墜地,二者不匹配。高揚的價值理性成為假大空,因為精神和肉體分離了,肉身支撐不了,精神就變成假大空。落后挨打,被打醒了之后,我們開始學習西方的工具理性。中國做企業基本上全是學西方的。這100多年來,是逐漸地借助人家的有效的東西,讓自己變得強大、自信。現在需要回過頭來研究把老祖宗的好東西,把我們基因里面本來就有的好東西激活,做到靈肉合一。


  良知資本應服務于人類的共同價值觀和地球村村民公約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因此換發動機是人類的當務之急?

  劉東華:早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前,我就有意識地同全球各界精英接觸,探討人類整體利益和未來利益所面臨的重大威脅。一方面,很多人根本不相信人類會有什么致命危險;另一方面,那些認可世界現有運行模式難以持續的人們接下來的反應更加令人絕望:這與我們有什么關系?既然大家都不想改變也無力改變,那就假裝問題不存在好了。反正一旦飛機真地從天上掉下來,所有重要的人跟我們都在同一架飛機上。

  那么,人類到底還有沒有機會從既有邏輯的巨大慣性中拔出腳來,規避自我毀滅的可能性,去締造一個人人夢想中的美好未來?答案是肯定的。要締造這樣一個未來,當務之急是認真尋求基于人類整體利益和未來利益的共同價值觀,并基于這個價值觀形成“地球村村民公約”。

  “人類共同價值觀”?“地球村村民公約”?這是可能的嗎?當然。因為對于人類的能力而言,只有不必要的事,沒有辦不到的事。現在,為了人類對自己命運和地球家園的神圣責任,是認識到這個“當務之急”的必要性的時候了。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如你所說,僅僅依賴資本這個工具理性已經發生問題,那么如何解決?

  劉東華:資本是工具理性,良知是價值理性,良知資本把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統一起來,為商業社會、企業家提供追求的方向。為什么要提倡良知資本?良知資本不是做給別人看,不是迫不得已而做;而是企業家的內在修為需要,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是一個正向的價值追求和正循環。資本只有有了良知,才可能服務、服從于人類的共同利益和未來利益,才可能更好地對地球家園負起責任。

  良知資本是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閉環系統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良知資本由你第一次提出,其內涵和外延應是什么?

  劉東華:人類既有正循環的能力,也有負循環的能力。每個個體、企業都可以通過給別人帶來價值,同時實現自我的更大價值,根本不必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減少或傷害別人的利益之上。這就是正循環。踐行良知資本,不只是責任,也是自己的最大利益、長遠利益所在。如何實現呢?良知資本是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閉環系統,可以說是市場經濟時代的“內圣外王”,內圣就是良知,外王就是資本。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儒家及王陽明在踐行致良知時,高度重視知行合一。從知行合一的角度看,良知資本的實踐與實現,企業家及企業在“行”上應如何做到?

  劉東華:動靜等觀,知行本一。知和行本來可以是一回事,如果從根本上明白了知,行已經在其中了。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從全球商業及價值體系的發展趨勢來看,現實與良知資本還有怎樣的距離?

  劉東華:距離越來越近。尤其隨著移動互聯的蓬勃發展,信息越來越對稱,越來越透明。互聯網把全世界的消費者聯合起來了,資本做壞事,以前大家不知道,現在大家隨時隨地都會知道,一旦一個人知道,你就會成為全世界消費者的敵人。而且你原來積累的價值越大,可能崩潰地就越慘。互聯網在很大程度上規范著企業遵循良知。良知資本從道德的、責任的要求,正在變為大家的內在需求。

  慈傳媒《中國慈善家》:企業家精神,主要指向創新和冒險,那么“良知資本”是否可以為企業家精神注入新的內涵和精神?

  劉東華:企業家精神就是破壞性創造、創新,既有商業模式創新,也有制度創新。但是如果沒有良知在前面,沒有是非在前面,就很危險。人類今天乃至下一步最大的危險已經不是戰爭,而是失控的資本和失控的科技創新。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