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不必視欲望為洪水猛獸
2015-01-04來源:鳳凰佛教 作者:濟群法師

佛教并不提倡禁欲,但卻提倡少欲知足。(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佛教認為欲望有三性之分,也就是說,欲望包括了善、惡、無記三種。

我們發愿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種利己利人的欲望是善法欲。雖然發愿是理性的,由意志構成,但也需要欲望的推動。有了明確的愿望后,我們的行為就有了針對性,我們要離苦得樂,要了脫生死,要成佛作菩薩去度化有情,這些欲望就是菩提心,就是成佛的資糧!第三思潮的代表人物馬斯洛提出了“自我實現”學說,所謂自我實現就是欲望的最高實現。當人基本的生存欲望滿足后,應當有更崇高的精神追求,進而造福于社會、造福于人類,這也是屬于善的欲望。

也有的人為了滿足一己私利不擇手段,無視他人乃至社會的利益,這樣的欲望就屬于惡的范疇。戰爭就是由欲望的極端擴張而引起,為了侵占更多的土地,為了侵占更多的資源,國與國之間戰火不熄,使得生靈涂炭,人民流離失所。

所謂無記,是指非善非惡的欲望,如渴了想喝水,困了想睡覺,包括在家信徒正當的家庭生活,都屬于無記之列。

由此可見,欲望并非都是壞事,也無須視如洪水猛獸,關鍵是如何通過正常的渠道,合理的方法去實現自己的欲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佛陀在《善生經》中,就為在家眾開示了賺錢及合理支配財富的方法,鼓勵在家眾通過正當謀生技能去獲取財富。

佛教對欲望所持的態度是什么呢?同樣是遵循中道法門。

佛陀不主張偏離中道的禁欲。他通過六年苦行,體會到一味禁欲對修道并無意義。盲目的自苦,既沒有理論根據,也沒有實際作用,就好比砂中榨油,不會有任何結果。

但佛陀也反對放縱欲望生活。他在經典中時時提醒我們要“少欲知足”,要我們奉行簡樸的生活原則。因為欲望是煩惱的根源,而煩惱能遮蔽我們的佛性和智慧。唯有降低了物欲的需求,才能精勤于道業的修持。

一、少欲知足是幸福人生的保障

欲望是無限的,而現實卻難以滿足人類的所有欲望。面對有限的資源,競爭、對抗和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每個人都自私自利,為了獲得多于其他人的利益而互相攻擊,就會使世界危機四伏。如果能夠將我們的欲望有所收斂,那么,因欲望而導致的沖突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實,人類維生所需要的物質條件并不多,如果生活得簡樸些,就可以有更多的閑暇享受人生,而不必為欲望的滿足操勞一生。屬于生活必需之外的奢侈品,固然為我們提供了方便和享樂,但若是耗費一生光陰為其服務,反而成了一種奴役。兩千年前,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曾面對繁華的集市發出驚嘆:“這市場有多少我不需要的東西呵!”

而今天,隨著人類欲望的不斷升級,整個社會都陷入了物欲橫流的泥淖中。生產力的發展,不但沒有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輕松,相反,工作節奏越來越快,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繁忙的工作幾乎使人類的承受能力達到極限,甚至沒有時間靜下心來想一想:究竟為什么如此奔忙?我們所付出的努力,也許僅僅換來了一些本可以不需要的東西。

所幸的是,已經有更多的人意識到盲目追求欲望所帶來的弊病。在西方社會,人們也已開始摒棄豪華的生活方式,簡樸正逐漸成為最新的時尚潮流。因為簡樸的生活無需太多的時間和勞動就可以獲得,從而使人們從激烈的生存競爭中解放出來,呼吸到更自由的空氣,體味到更從容的人生。

二、少欲知足是保護環境的手段

少欲知足還具有保護自然的意義。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向自然盲目地索取,大量森林和耕地遭到破壞,使得水土流失,天災人禍頻頻發生。所以,當今的有識之士都在為環保而積極呼吁,因為保護地球就是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這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就我們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而言,過高的物質要求,也在不知不覺中破壞著地球環境。

其中,人類的飲食方式所造成的污染就是不容忽視的。據有關資料統計,在美國,每生產一磅肉類,需要使用二千五百加侖的水,相當于一個家庭一個月的用水量;而肉食者所需的生活用水,達素食者的十二倍之多。由飼養家禽而產生的排泄物及廢水,對水資源的消耗和污染,更是后患無窮。

而我們對服裝的需求,也不再是單純地為了御寒。裘皮時裝的流行,直接威脅到各種珍稀野生動物的生存,使大量動物因為美麗的皮毛而遭到殘酷捕殺,嚴重影響了自然界的和諧和生態的平衡。

我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更在日益提高,即使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房產的開發也同樣毫無節制。尤其是近年,不僅城市在向農村擴張,就是在鄉村,住宅也在日復一日地侵占著可憐的耕地面積。

而交通工具的普及,使汽車逐漸成為人們代步的首選。汽車在為我們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時,也成了城市空氣污染的罪魁,并由此帶來世界范圍內的能源危機。

破壞環境和掠奪資源是向未來的透支,所以,少欲知足的生活對環保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少欲知足是修行解脫的途徑

對于解脫道的修行來說,少欲知足更是必須遵循的生活準則。

欲望被無明滋養著,無休止地追逐著新的境界,使我們的心被它左右而不得自在。欲望越多,由此而來的煩惱也就越多。如果我們不能有效地克服貪欲,它就會成為我們修行道路上的巨大障礙。因為欲望會燒毀我們的理智,燒毀我們的道德,使人生失去正確的方向。

“戒為無上菩提本”,而戒律所規定的,正是儉樸的生活原則。如果欲望減少,我們的執著就會相應減少。正是由于執著,使我們的內心失去了獨立,迷失在對外境的攀援中,關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東西。只有認識到欲望帶來的過患,才不會有追名逐利帶來的煩惱,內心才能趨于純凈和安祥。也只有這樣,眾生原有的佛性、智慧光明才能得以顯現,所謂心凈則國土凈。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