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社會現在提倡的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這里的生態文明不應當僅僅是自然生態文明,也包括人心生態。當代各科研院所的生態學研究中,一般是在課題中突出研究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比如煤礦塌陷地的修復、水文生態系統的修復等,而鮮見關于人心生態系統的修復。實際上,人心原本也像原生的自然生態系統一樣,是一個開放的、完整的系統,其中也充滿了陽光,有各種賴以生存的養料。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遭受了環境或他人的一些負面的影響而產生各種畸變乃至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天長日久,會形成“扭曲式”心靈、“染污式”心靈、“枯竭式心靈”、“塌方式”心靈、“濫伐式”心靈等,人心之生態系統如果遭遇了類似這些“退化”的處境,勢必要對其進行人為干預,以便盡快恢復人心生態。
以“染污式”心靈為例,在佛教文化中,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如來藏”清凈心,這是一個完整的人心生態系統。如果退化到“染污式”狀態的話,我們要迅速對其進行恢復與重建。比如我們要分析,他是受的何等污染,污染的渠道又是什么?以佛教文化為例,貪嗔癡三毒是一種污染源,這種污染源通過人的六根(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識),在人心起作用。其實,三毒歸根結底也是一種欲望,以欲為毒,污染心性,原生生態系統自然會被打亂。因此,我們要自覺的對欲望進行干預和引導,不然時間長了,原本美好的心靈就會形成“塌方”。
在生態倫理學中,依然如此,要將人類的倫理行為擴展到自然界,同樣離不開人心生態。人心的生態系統完整的話,必然會以倫理的行為對待自然界。佛教文化中所謂的“依正不二”,指的就是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實際上,這是“人心生態”與“自然生態”的相應與合一。因此,我們在恢復自然生態的同時,更需要恢復人心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