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名門之后,有中國第一位實業家的祖父,曾經擔任共和國副主席的叔父;她也曾是美國時薪最高的亞裔模特,她被臺灣媒體稱作“將小劇場運動帶入臺灣的第一人”,曹禺稱她為“奇女子”。她熱衷慈善,孜孜不倦地為祖國奉獻著她的愛心,她把NPO帶到了中國,把華人才女和中國文化推向全世界。她就是榮氏家族的第三代傳人、龍族基金的創始人——榮海蘭爵士。
1月初的北京格外寒冷,但榮海蘭給人的感覺卻格外溫暖,在她位于北京東城區的私人會所里,本刊記者初次見到榮海蘭,就立刻被她直率的個性所感染,她笑稱自己是豪門中的“異類”,甚至多次對媒體表示不愿做淑女要做“流氓”....但在這些嘲笑怒罵的背后,她更是慈善工作者,洗盡鉛華,素顏奔波在需要她的地方。“財富如水,它無孔不入,擁有財富但不知道運用財富,等于沒有財富,而慈善能夠讓財富發揮更大的力量”榮海蘭說,慈善心和貴族一樣,也是需要培養的。顯赫的榮氏家族正是中國真正的貴族大家。
百年榮氏家族
說起榮氏家族,那是一個歷經歲月洗禮,影響力仍然不減的大富之家。由中國第一代實業家榮宗敬和弟弟榮德生一起以面粉和紡紗起家,是著名的“面粉大王”、“棉紗大王”,榮氏家族一度壟斷全國1/3的面粉市場,2/5的棉紗市場。“榮家是中國民族資本家的首戶,中國在世界上真正稱得上是財團的,就只有他們一家。”毛主席曾這樣評價榮氏家族。
榮家祖上就有人做過大官,曾經家世顯赫,但到了榮毅仁的曾祖榮熙泰這一輩,家道開始中落。榮熙泰有兩個兒子榮德生和榮宗敬,榮德生的第四個兒子就是榮毅仁,而榮海蘭的父親是榮宗敬的第二個兒子。
提到自己顯赫的家族,榮海蘭并不愿多說,她笑稱,“很多時候都是聽長輩們甚至外人告訴我家族的歷史。”對于榮氏家族,她覺得最重要的是不能侮辱自己的姓,對家族的驕傲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不會做出讓祖宗丟面子的事。
榮氏家族起起伏伏,直到上海解放后,還面臨資金困難,國家通過發放貸款、供應原料、收購產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對榮氏企業予以大力扶持,實現了新的復蘇。榮毅仁在1954年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將他的產業實行公私合營,這一舉動為上海對私營工商業的改造工作起了積極帶頭作用,“紅色資本家”的稱呼由此得來。
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榮海蘭才第一次見到留在內地的“四叔”榮毅仁。她并不十分清楚這位穿著非常樸素的長輩,還有自己家族的故事。但她聽說過曾有人把榮家對內地經濟的貢獻列成一個單子,鄧小平看過那個單子,將榮家與中國古代宋朝的楊家相比,并稱贊“你們家也是有功的。”
如今,榮氏家族已經有第五代了,除少數仍繼續留在大陸,大都旅居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德國和港澳等地。
在榮氏家族中,榮毅仁這一輩健在的已經不多,比較活躍的只有榮宗敬的幼子榮鴻慶。現任臺灣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董事長的榮鴻慶24歲即赴香港經營南洋紗廠,在經營55年后把事業重心轉向臺灣,該廠則交由其子榮智權打理。
近年來,榮鴻慶經常來往于兩岸三地,積極準備進軍大陸金融市場。同時,榮鴻慶還不忘在紡織這個老本行上爭取更多大顯身手的機會。1990年,榮鴻慶就同姐姐榮卓如一起來上海,與當時的上棉二十二廠合資開設申南紡織廠。總投資3000萬美元的這家工廠是上海紡織行業最大的合資企業,榮鴻慶任董事長。
若論商業上的成功,不得不提到榮氏三代——“智”字輩,皆為商業翹楚。榮智健的
同一輩不僅人數眾多,而且大都事業有成,許多人現在還擔任各種公司的董事長、總裁等職務,在海外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成為了繼承榮家衣缽、延續榮家商業輝煌的中堅力量。
榮氏家族一代、二代跌宕而傳奇的故事已經隨風而逝,榮海蘭說:“很多東西已經不那么重要了。如今的榮家后代秉持的不是榮宗敬當年作為創業者激進而創新的作風,而是恪守‘固守穩健,謹慎行事,絕不投機,敬業,節儉,靈活’的祖訓。”
成功傳承的秘訣
2014年以來,榮海蘭參加了多場關于家族傳承的論壇,雖然國內財富積累不過短短30年,但財富數量卻呈現驚人的上升,隨之而來的是不斷出現的家族爭產、兄弟鬩墻等豪門恩怨。這令國內企業家不得不在家族傳承的問題上深思熟慮,特別是在第一代企業家日漸接近退休年齡,家族二代慢慢“浮出水面”的當下。
就在2014年的一場家族企業論壇上,榮海蘭試圖把家族的第四代、哥哥榮智江唯一的兒子榮宗信帶到中國內地民營企業家們的面前。這位最年輕的家族成員,是美國New School戲劇學博士。他沒有選擇家族企業,而是去做戲劇。雖然榮海蘭并不太愿意多談榮氏家族的傳承問題,但她認為,家族傳承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傳承,家族一代又一代打造了很多的企業,建立了家族文化,讓每個人都受到好的教育,并有發揮的舞臺。
全球知名的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沃爾瑪?沃頓家族等名門望族,順利實現家族財富的傳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對于家族精神和理念的傳承。而對于中國家族企業而言,這種依靠感情、文化和一種家族精神作為家族傳承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事實上,從榮氏第二代來到香港,就成立了類似榮氏家族資金管理委員會的機構,后來獨立出來成為榮家的家族辦公室,一方面掌管家族資金的出入和分配,另一方面對榮氏家族企業擔負起控制和監管的職能,并最終對由榮氏家族成員組成的董事會負責。
家族辦公室保證了榮氏家族的平穩過渡和此后的數代傳承。長房榮宗敬三子、24歲的榮綱仁(即榮鴻慶)最后扛起了家族企業的大梁。很多年后,二房三代的榮智健只身來到香港時,正是靠這位“小叔叔”多年經營分紅作為本錢,賺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隨著昔日上海灘的權貴孔家、宋家的成員也陸續來到紐約曼哈頓的中城區定居,他們往昔世家舊族的歲月似乎得以重現。宴請時餐桌上擺的依舊是上海菜,穿衣風格、言行舉止依舊保持著海派風格。榮海蘭仍然常回美國,每年和大家族們有幾次聚會,但由于大家從事的行業各不相同,關注點也十分分散,除了回憶兒時往事,事實上很難有共同話題。
榮家第三代、第四代則已經完全西化,但榮海蘭竭力強調榮家已經融入到美國的主流社會之中。
榮家后代年滿十八歲之后就會成為家族基金董事會的一員,他們可以參與家族企業的經營與管理。但也有很多像榮海蘭這樣不喜歡對著自己的財務顧問們呈交過來的報表和數據,轉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榮氏家族成員名下都有自己的基金,他們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這筆財富,而且也沒有太多的限制,只要不吸毒和賭博,就不會被趕出家門。秉承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來打理這個原則,通過整個家族信托與基金會等方式,榮氏企業已經運行得非常平穩了,對榮海蘭來說,不存在分配不公平的問題。
榮海蘭的豪門生活路
榮海蘭出生在香港,在美國紐約上東區長大,是榮氏第三代后裔。從小過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奢華生活,表演、藝術、慈善都是她熱衷的事情,而她始終以孩童的心態闖蕩人間。
用叛逆來形容榮海蘭的性格似乎不為過。按照西方人的觀點,需要歷經三代的奮斗才能培養出一個真正的貴族。而榮海蘭從小所過的,是一種常人無法想象的奢華的生活。比如她十幾歲的時候就擁有了幾百把扇子,這些扇子上有唐伯虎的畫,有齊白石的畫,還有一把是張大千和張善子合作的,甚至還有一把是慈禧太后用過的。在她19歲生日的時候,得到的禮物是曼哈頓的兩幢樓。
按照家里人的設想,她應該像那個家族里的其他女人一樣,被培養成一個淑女,找一個門當戶對的夫家,有一門幸福美滿的婚姻。從此相夫教子,優雅地過完一生。但是她沒有,她從童年時就開始叛逆:她不喜歡彈鋼琴,就留著很長的指甲跟老師學,至今一個音也彈不出來;她背著家人去考取了模特,并且很快就成為美國時薪最高的亞裔模特;在美國拍了幾部電影,盡管很少做女主角,但是她卻感覺很過癮;跑到臺灣去拍電視劇,寫劇本,導演舞臺劇,寫的所有劇本都是叛逆的……
榮海蘭說,自己是一個只有理想而沒有幻想的人,因為她想做的事情都做到了。12歲那年,榮海蘭讓家里的傭人帶著她去應征模特,結果被選上,從此走上舞臺。光在T 型臺上走還不夠,她還拍了電影,那些年美國的影視圈亞洲人極少,她自然成為備受矚目的一個。
榮海蘭的非凡之處并非來自于她的出身、事業,甚至也不是她的相貌,作為一個有“豪門叛逆”之稱的美麗女人,榮海蘭認為奢侈的生活就是亞歷山大的征服歷程,總有一天要走到潸然淚下的邊境,于是她選擇了拓展自己的內心疆土,這個隨便起來像個牛仔的“名媛”正在醞釀一種陽光而不可思議的氣場,其內容包括不斷被超越的品位、包容性的關懷精神以及強烈的文化本位意識,所以她的貴族氣質甚至是和世襲、后天培養毫無關系,那幾乎是一種天賦般的魅力。
名門之后,專注慈善
企業家、藝術家和慈善家,究竟哪一種更適合榮海蘭?她坦言,慈善家更符合自己現在的定位。早在2002年,心向祖國的榮海蘭就已把事業的重心放在內地,開始了她投身中國慈善及文化傳揚的事業。2004年,成立中華慈善總會兒童關愛基金,再到2007 年成立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龍族基金,因為對西方慈善事業的理解,她希望將中國慈善工作做得更完美。2014年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龍族基金正式成立。
2015年1月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龍族文化專項基金成立,隨后在北京和上海分別舉辦“龍族城鄉扶植計劃”系列活動。計劃是以城市為主體,輻射所轄鄉鎮及農村,依托以國的、公益的視角審視并帶動城鄉,結合公益慈善項目,以城帶鄉,以鄉補城,實現城市、鄉鎮、農村資源共享、互相支持、互為補充、相互融合,達到城鄉公益慈善效益最大化。旨在號召并聯合國際國內各界愛心人士,匯聚海內外華人力量,通過循環智慧發展理念,重新審視并放大公益的定義、視角與功能。
榮海蘭說,之所以能夠主持制定出“城鄉扶植計劃”,是因為已經在中國做了十幾年的公益事業。所能想到的一切都是來自于中國不發達地區的需求,來自中國百姓、特別是中國孩子們的夢想。當她感到肩負著這樣一種使命的時候,就必須“與愛同行”、“為愛聯盟”,必須有一個讓海內外志同道合者能夠聯起手來的“城鄉扶植計劃”。當有了這樣一個計劃以后,行動將使夢想成真,行動將決定歷史和未來!
榮海蘭對慈善的熱衷,并非是富家女的突發奇想,而與家族的另一種傳統和自己從小的氣質有關。
榮海蘭回憶,小時候祖父常說:“你在吃的時候,不要忘記沒有吃的人。”母親則告訴她:“不要浪費,現在很多人沒有東西吃,你要是浪費,就會把自己的福氣折了。”榮家的這一樸素的財富分享觀和回饋社會的家訓,是榮海蘭慈善事業的最初萌芽。“在我們家里,慈善的觀念是在孩提教育的時候就形成了”。在沒有來中國前,從幫助厄瓜多爾以罐頭盒為玩具的窮苦孩子,到為殘疾人提供培訓崗位,榮海蘭和她的家族就已經開始幫助很多人。
但慈善并非是隨意灑錢那么簡單的事情,這是一項需要愛心、耐心、佛心、慧心和決心的缺一心而不可的事業。榮海蘭與其他慈善人士突出的不同是,她有更大的野心和夢想,期待開創另一番慈善天地:做慈善不是單純地“救人”,而是讓人學會自救。“我做慈善的最后目標,是希望同時搞活當地的經濟,并把當地文化推向復興”。榮海蘭推動當地經濟的切入點是打文化牌。“我發現,經濟貧困、慈善需求最迫切的地區,往往也是傳統文化保留得最完好、最新鮮的地區”。
很多人以為有錢人做慈善就是出席一下募捐晚宴,接受下媒體采訪……作為中國中華慈善總會永久理事、慈善總會兒童關愛基金會執行主任,榮海蘭要做的遠遠不只是這些。
在榮海蘭的社交網站上有這樣一段文字:從美國到中國,最大的感受和收獲都在捐款與實際操作慈善行動之中,在貧困山區學校援建、愛心書屋的成立、營養午餐的設置、與江蘇衛視的2005年十大真情故事的推選以及中華慈善春節晚會等,2008年啟動溫馨工程,為低保線下的學生們加強他們心理建設,對前途的肯定,很多雜志都訪問我說:我是一個微小的人,在茫茫的人海之中不算什么,但是,至少我有一份愛心,在中國慈善的大海之中略盡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