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剛過,提起打假,王海是一個中國式打假繞不開的人物,他曾被稱為“中國打假第一人”。
從1995年開始,22歲的王海一次偶然的北京之行,用兩副索尼耳機雙倍索賠成功后,王海開始進入了公眾的視野。但圍繞王海的爭議從未停歇過,有人說他是打假英雄,是推動國貨質量提高的功臣,也有人說他是專買假貨,靠打假詐騙的騙子。
如今,王海已經徹底告別英雄主義式的單打獨斗,成為打假公司的“CEO”,建立起更加成熟的打假模式。王海稱這種模式是“公司與公司之間的博弈”。
記者對話了爭議中的王海。
現在的假貨是披著羊皮的狼
現在的王海已經不是單打獨斗,而是組織化打假,王海坦言,現在有30多名雇員專職打假,如果算上物業管理公司的人,規模要超過200人。“我的北京大海商務咨詢有限公司,在北京,深圳,天津,南京等地都有分公司。廣州以前也有分公司,后來因為業務調整撤了。”
說起假貨問題,王海認為,打假這么多年,假貨不但沒有變少,反而變本加厲。“首先,欺詐金額越來越大了。以前就是買雙假鞋假襪子,頂多也就騙你百八十元。但現在不一樣,我買你一個假磁療床,動輒幾萬元,貴的甚至有8萬元,說能治療各種老年疾病。或者賣給你個桑拿房,說可以治病, 欺詐的數額越來越巨大。身邊的投資理財公司,騙老頭老太太的錢,這種現象太多。”
王海表示,以前的假冒偽劣對消費者的危害,還在可接受范圍,對消費者的財產和知情權造成的損害還是有限的。比如,你買個假耐克鞋,你也知道這鞋子穿不了那么久。
現在,對消費者損害更大的不是假冒偽劣產品,而是合法企業公然售假欺詐。簡言之,怕的不是“真壞人”,而是隱蔽的“假好人”,披著羊皮的狼。比如,很多產品是國家認證、國家免檢產品,卻是冒牌貨。“我們最近打假盯上的某品牌保健品,就是海淀消費者協會推薦的誠信單位,買一個衛生護墊好幾百元。”
現在騙子越來越容易騙到錢了。網絡上的微商,一年就能騙幾億元。傳銷和假貨結合起來,對中國的危害越來越嚴重了。
在王海看來,違法成本太低、行政資源有限是導致假貨橫行的主要原因。“比如餐飲行業,廣州有幾萬家餐廳,衛生局才幾個人,這些人就算滿大街調查,腿跑斷也管不過來。有些食品要拿設備檢測,你怎么能保證他的食品安全。企業造假的懲罰低,被懲罰的概率也很低,跟中彩票似的,維權成本高、收益低。”
王海舉例說,比如你吃面包吃壞肚子,還得起訴,起步價500元,你得投訴一趟,還要花一天時間,還有交通費用,北京一天的誤工費是300多元,如果是嚴重的,還得去鑒定,甚至起訴。訴訟起來那就沒個譜了,說不定半年一年。再加上律師費,動輒三五千元。一個案子,如果法院不判個兩萬三萬,你打這個官司就不值得。消費者贏了官司輸了錢的情況很常見。
深對話
“憑打假賺了上千萬元吃喝不愁”
記者:你的打假到底是不是敲詐?
王海:我打假一開始就把問題曝光,然后再打官司索賠,是在法律許可范圍內,不是先悄悄地向對方要錢,談不攏再曝光,那我不成要飯的了嗎?我不缺錢,我是能賺就賺,賺不到也沒關系。再說了,沒有盈利怎么打假?打假就是為了盈利,是用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公司有強大的律師團隊,整個打假過程提供法律保障,讓打假實現流水化作業,也規避掉了打假可能演變成敲詐勒索以及其它的法律風險。
我現在很多工作都是無償的。一個是王海熱線,這個熱線為消費者維權提供咨詢,甚至幫消費者打官司。另一個是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毛壽龍和陳幽泓合作的和諧社區發展中心,致力于探尋適合中國發展的社區治理模式,這個項目堅持十多年了。
記者:但收費打假被很多人詬病?
王海:很多人觀念還停留在30年以前。我們首先是依法打擊,是正當合法的,也是合理和必要的。我們是在增加消費者的福利,增加造假的成本。你愿意做也可以一起來做,你不愿意做,也不要說風涼話。自己軟弱,還看不慣別人向不合理的事情宣戰。
我是以賺錢為手段,以打假為目的,我們賺到錢了,肯定是打到假了,就實現了公益。單從掙錢角度,去開個投資理財公司,肯定賺得更多。說實話,我打假還不純粹是為了錢。騙子騙錢的流程,我都熟悉,如果為了賺錢,那我干脆開個醫院得了,一年掙個一千萬,跟玩兒一樣。
記者:聽說你打假已賺了上千萬元?
王海:上千萬也不多,公司還有這么多人要養活。當然,我現在的生活肯定是吃喝不愁。
記者:一般打假對象怎么選?
王海:什么廣告多,什么在社區火,我就選誰。廣告多,危害就嚴重。像投資理財,在社區騙了多少老頭老太太的錢,我準備接下來打一打金融騙局。
“專職幫企業打假每單收費幾十萬元 小案子我不做”
記者:你幫企業打假怎么收費?
王海:我現在主要是為廠家打假,為消費者個人打假常常是公益性的,賺不到錢,如果廠家委托,收費就很明確,一個案子多少錢是有行價的,一般收費幾十萬元,小的我不做,收費也會因涉及范圍、調查難度、風險系數等因素而不同。曾有廠商委托我們打掉一個生產假冒該廠藥品的造假工廠,打假費用是200萬元。公司打假已經讓打假行業變成一種公司盈利模式。
至于查假方式,除了摸查造假者以外,多數都會在造假企業里埋伏眼線,收買工廠員工,或直接派人應聘去做臥底。最多的一次打假,我出動了90多人。
之前,有一些律師事務所、知識產權代理公司、商標代理機構在做這件事,但作為買家,我是中國第一個成立公司去索賠的。前些年,查一個造假工廠收費一萬美元,現在調查公司太多,競爭慘烈,2000元都有人做。
記者:打假過程中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王海:最大阻力是地方保護。比如,某保健品,面世時要搞一個食品批號,因為中草藥不能用于食品,食品批號就取消了。地方政府又給他弄了個中藥飲片的批號,后來又被勒令取消了。再后來又弄了個試點產品批號。市場經濟應該是消費者利益優先,我們現在是企業利益優先。
“打假越來越容易 怕報復請了20多個保鏢”
記者:假貨對中國的危害是什么?
王海:假貨嚴重阻礙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企業創新能力,讓中國沒有國際競爭力了。現在中國掙的就是加工費,比如防盜門,我們曾經打過劣質防盜門,廠家跟我說,沒辦法,你不這樣做,工廠就要倒掉,一個防盜門,如果你不用劣質材料,成本是市場價的兩倍,誰買?所以中國名牌防盜門我幾乎全打過,中國服裝(19.24, 0.87, 4.74%)的馳名商標也打了30多家。
我的感覺是,打假越來越容易,因為假貨越來越多。比如耐克在國外,裝倆鞋墊,回到國內,只裝一個,價格還比國外高出500多元。北京市工商局因此對耐克公司開出了487萬元的罰單,我們也獲得10萬元獎勵。斯凱奇是一種運動鞋,它在美國宣傳說能減肥,結果被罰了3000多萬美元。在中國才罰40萬元,處罰太輕。
記者:你經常打假,讓很多企業身敗名裂,有沒有被報復過?
王海:威脅很多,危險肯定還是有的。但現在還是沒有被襲擊過,因為我很低調,注意保護自己。
記者:聽說你請了20多個保鏢?
王海:保鏢不少,但不可能整天帶著,成本太高了。有案子就多帶一些人,最多時,去了90多個人,安全是安全了,但成本增加了。
記者:現在對網上售假監督是不是不夠?
王海:純粹從賺錢角度看,網絡售假是個一本萬利的事情,幾乎是零風險。首先網上的產品質量脫離監管,產品不會被執法部門例行或臨時抽檢,也規避了許多其他行業準入限制,如實體店賣食品需要有許可證,而網店就不需要。
記者:你的最終目標是什么?
王海:我們現在還是企業導向性社會。出臺法律,造假企業罰3倍還是10倍首先考慮的是企業能不能承受,不是考慮消費者權益能不能得到保障。發達國家才不管你企業倒閉不倒閉。國內,還是會考慮處罰太嚴,企業倒閉怎么辦?我想搞一個自己的消費者組織,那時,我們跟商家博弈時,就更有話語權,不會像現在這樣處于絕對弱勢。
我覺得打假能發財,主要是跟假貨生存的大環境有關,如果將來有一天,我失業了,無假可打,那才說明中國市場環境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