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電影《失孤》的佛理意蘊
2015年春,再一部關于“丟失獨子和尋找孩子”的電影《失孤》上映,在短短的一年時間里,陳可辛導演的《親愛的》、彭三源導演的電影《失孤》先后問世,都將視角聚焦在打拐話題上。但是,相比較而言,《失孤》這部電影在佛教意味上,顯得更加豐富和立體。
《失孤》的孤兒,不單單指孩子,也表示我們失去的本心,本性或者是一切我們失去的美好的東西。而尋找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回歸本心,破迷為悟的過程。正如華嚴經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也正是因為貪嗔癡等等,掩蓋了我們成佛的本心,那么我們修行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尋找本心的過程。
?這部片子主要圍繞三個孩子,我認為,這三個故事就是凡夫修行的三個不同層次:
?第一,是天意媽媽,在孩子丟失之后,他也很努力地去尋找了,但是當自己感覺沒有音信的時候,當下喪失了自信,選擇了自殺,其實我們看,假如他堅持,其實這個孩子最后個是找能找到的。這也就是一般人修行,稍有困難和打擊,便一蹶不振,很難堅持精進之心。有的時候進一步退兩步,一曝十寒。所以佛教也講,做任何事情,“精進心易發,長遠心難求”。
?第二,是曾帥的故事,我們看,曾帥的堅持、毅力、真誠,最終得到了夢想的實現,這也就是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努力,修行一定會成功。正如《佛遺教經》所說:“心至一處,無事不辦。”
?第三,雷達的故事,雖然這十五年來,雷達爸爸都沒有找到。但是他還在堅持,最后,雷爸爸說,他和兒子就隔了一層紙,相信早晚會找到。只要我們有信心,有堅持,就一定能夠明心見性,證得菩提。影片最后給了我們一個很溫暖的結局,雷達爸爸繼續尋找,也就是象征著,修行的道路,一直在向前,沒有后退。相信雷達爸爸最終一定會找到孩子,找回本心。
? 這三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緣分,我們看結尾的時候,法師開示雷達爸爸的時候,談到緣起緣滅:“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他,緣滅。找到是緣起,找不到是緣盡。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緣。”隨緣是佛教的一個基本觀點,但是,隨緣的含義并不是說什么都不做,換句話說,隨緣是不夠的。僅僅隨緣,就有點守株待兔,無可奈何的味道。一定要精進與隨緣不二。隨緣不忘精進,精進而后隨緣。其實影片中曾帥這個圓滿的故事,就說明這個問題,如果不是曾帥救了雷達爸爸,幫助雷達爸爸尋找孩子,也許他也不會在雷達爸爸的幫助下,找到自己的家人,所以說,佛教非常強調,種善因,成善緣,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做好事就有好報。真實不虛!
?人間的真情是電影最溫暖的一部分,無論是志愿者、民警、普通百姓,都能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最讓我感動的兩個細節,一個是梁家輝飾演的交警將錢偷偷加在報紙里,一個是劉德華飾演的雷達爸爸一次又一次展示的記載善舉的日記。這些平凡的溫暖,都是很感動人的。其實這個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從這些普普通通的人引申而來,我們也是普通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小惡而為之”。也許我們的一個小小善舉,就可以成就一件大事,我們看天意的故事,就是一個學生隨手留心解決的。這也啟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以平和的態度積極進取,通過自己努力去累積德本,以善因得善果,自利利他。另外,從雷達爸爸的角度看,只要你修行,雖然有許許多多挫折與失敗,但是也有很多助力,佛法講就是增上緣,來幫助我們前行。我感覺劉德華和井柏然一起尋找彼此家人一段,是最溫馨的,比如他們一起睡澡堂子,一起打工洗碗、逛夜市、洗車,看著都很溫馨。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承擔了彼此親人的角色,既然我的兒子丟了,我就把所有孩子都當成我自己的孩子,既然我找不到父母,我就把所有的父母都當成我自己的父母孝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與人之間應該就是需要相依而存,相擁而暖。只有這樣,那我們的人生,才會共同走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