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跨界聯合者林風
林風屬馬,自稱“喜思考,厭多言”。馬是擅長奔跑的動物,鐘情山野,林風亦然。做了十年資產管理,他總喜歡往戶外跑。
“自駕,冷的時候,往最冷的地方去,熱的時候,往最熱的地方走。”林風告訴《中國慈善家》。
29歲那年,林風徒步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核心地帶無人區。30歲,他去了南極長城站。經歷了“火與冰”的洗禮后,2010年他打算航行加勒比海。但是,錢花了,卻沒能成行。
那一年,玉樹與林風宿命般地連到一起。在地震災區支教半年后,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從此跨向一個新境界。是年年末,北京聯益慈善基金會獲批成立,林風是創始人,也是理事長。“聯益”意為“聯合公益力量”,林風想推動不同的公益力量跨界聯合,做高效公益。
像一個號角吹起
2010年年初,林風買好機票跟船票,和幾個朋友相約,準備乘船游加勒比海。按照行程安排,4月17日,游輪將從美國東部港口出發到中美洲,航程20多天,途徑古巴、海地等國。
未料,1月12日,海地發生大地震,死傷30余萬人。一位朋友擔心安全,打電話給林風,問還要不要去。林風走過沙漠,去過南極,對震后的海地并無恐懼。最終,朋友退了票,他沒退。
三個月后,林風已經開始神游加勒比海,但是4月14日,玉樹地震的發生,將一切改變。兩年前,被汶川5·12大地震的慘況觸動,林風在捐款的同時,亦決心投身公益。此番玉樹發生地震,對他來說,“就像一個號角,這個時候什么事都得放下。”他決定,要深入災區。
此時,距他的航行啟程只剩三天時間,按規定,船票超期不能退。于是,他折價退掉了去美國的機票,定了去西寧的航班。
在災區,林風做了6個月志愿者。這段時間里,他一邊在臨時建立的孤兒學校代課支教,一邊籌錢找資源協助災后重建。
他還發起、參與了多個公益項目。是年7月,他出資30萬元,發起“5·12-我要愛”物資救助玉樹偏遠地區兒童行動;9月,為使更多玉樹偏遠地區的兒童得到外界關注,他又發起“玉樹-拉薩 我益行動”,組隊單車騎行1300公里,歷時14天探訪9所偏遠學校。
一路上,他遇到太多困難。“接近拉薩時,從海拔3000米要經過一個5023米高的米拉山口,要一路騎上去。”距拉薩目的地近175公里時,林風難以抑制地想要回家。
“能不能放棄呢?不能放棄。”林風說,“不管你是做極限運動,還是做企業、做慈善,你真正想把這件事情做好,一定會經歷那個極限的坎兒,但你也一定要咬著牙挺過去。這些年來,這個過程經歷太多了。”
玉樹此行,林風對公益有了新的認識。從災區返回后,他開始梳理災區真正的需求,決定更系統和深層地參與災區重建。2010年10月,他開始籌備發起北京聯益慈善基金會。
轉年年初,聯益基金會獲批成立,成為北京市第一家民間公募基金會。四年來,針對玉樹地區,聯益基金會發起并參與開展了“健康夢想”“聯益之旅-為愛遠征”“聯益玉樹助學”“地震3周年 玉樹大接力”等多個公益項目。
換一個出發點
在林風看來,公益慈善某種程度上可以體現一個國家、民族的文明程度,同時,公益慈善也是走向文明的重要推力。“財富、文明,二者都發展了,慈善才能發展,反過來,慈善也能推動文明進步。以前我們是有文明沒財富,現在反過來了。”
從商人轉做公益人,林風做事情的出發點徹底轉變。“做任何企業我們先考慮成本,然后考慮收益,在商言商。做慈善之后,首先關心需求,更要分析需求背后的根源。這樣的方式,使得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具長效。”
通過對玉樹災區幾個月的觀察,林風發現,災區貧困,運輸困難,市場競爭不完善,物價頗高,捐款只能為災民提供有限的幫助。他想到要推動多方力量跨界聯合。“所以我們當時就提出來,要調用我們的各種資源,做慈善不僅僅是要拿錢出來,更重要的是用我們的錢結合資源,發揮更大的價值。”
十年的從商經歷讓他積累了不少人脈,他聯合了眾多企業家朋友,對玉樹500名孤兒開展資助。
資助一個孤兒,需要羽絨服、校服、鞋子、內衣及學習用品等方面的開支。林風找到生產羽絨服和鞋子等產品的企業,以成本價采購物資,算下來,每個孤兒每年只需投入600元。“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都在使用自己的資源,我提出的理念就是說,我們真正是幫他們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就是要讓愛心和資源結合起來,這是一個跨界聯合。”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林風護送5名災區孤兒到上海,隨后,他的一些企業家朋友與這些孩子共同生活了一周時間。林風把這件事看作“小小的嘗試”,他覺得更重要的是打通渠道調動資源,同時提高企業家的參與熱情。“這不僅僅是我個人的一個轉型,我們創造一個平臺,讓和我有一樣想法的企業家都可以更加有效地做公益。”
林風發現,災區和貧困地區的孩子的健康衛生情況并不理想。2011年,聯益基金會發起“健康夢想”項目,主要針對西部農村及災區在校小學生進行健康宣傳,通過“健康包”的發放,培養他們的良好衛生習慣,預防疾病。
林風還想在一些貧困地區建立有效的健康教育系統。他先找到學校合作,再聯合教育主管部門合作建立教師培訓、獎勵體系。為了設立體檢車,引入醫療資源,除了帶動企業進行捐助外,他還找到衛生主管部門以及醫療機構,邀請他們加入。
“實際上在推動的過程中,我們早一步就已經開始聯合了。”林風說,“聯合相關資源要和你做的事情相匹配,光聯合不做事也沒用。”
2014年7月,聯益基金會聯合政府、企業、名人明星、教師、醫生開展了“首屆三江源國際公益挑戰賽”。在平均海拔4300米的高原,團隊用5天時間騎行365公里,走訪了5所中心寄小、6所村小,為孩子們體檢,開設健康課堂,發放近5000個健康包。
收藏家唐炬也是騎行隊員之一,與林風早就相識。2013年,聯益基金會與國際小母牛組織(Heifer International)合作的一次公益晚會上,唐炬曾以2萬元拍走一瓶酒。轉年,他找到林風,談及想要建一家美術館,將其收藏的中國頂尖藝術家的藝術品放在里面展出,同時想做一個專項基金,支持那些因條件限制無法從事藝術的人。聽完唐炬的一番話,“我想這又是一個人向自己的又一個人生階段跨了一大步。”林風說。
一個月后,唐炬辦了專場拍賣會,包括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中軍在內的各界人士到場支持,當天募款逾300萬元,大唐公益聯益藝術基金宣告成立。
不久,該基金在玉樹市第一完全小學建立了藝術教室,在玉樹第二完全小學建立了小記者站。
跨界聯合
2015年開年,聯益基金會與法國眼鏡片生產商依視路集團的全資子公司“2.5新視代”宣布開展合作。未來他們將以北京、河北為試點,以老年群體和貧困群體為主,逐步篩查需矯正視力者,并向他們提供優質廉價眼鏡,項目受益者預計超過10萬人。
這是聯益基金會跨界聯合的項目之一。成立四年來,聯益基金會在教育、扶貧、環保、藝術、慈善參與等五個領域,聯合政府、企業以及一些國際公益慈善組織,設立了“看見愛聯益教育基金”“小母牛聯益扶貧基金”“根與芽聯益環保基金”“大唐公益聯益藝術基金”“健康夢想聯益教育基金”等多個專項基金,實施了眾多公益慈善項目。
跨界聯合如同擰一根麻繩,林風覺得,要擰成這根麻繩,首先自身應具備成為其中一股的能力,同時,也要有通力合作的主觀意愿。“擰成一股的時候,大家已經混合到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時候個體都不重要了,個體機構也不重要了,目的就是實現你的公益慈善目標。”
在林風看來,跨界要獲得成功,須走五步:首先要進行自我能力測試,之后可適當開展領域內合作,通過合作找出不足提高能力,再嘗試跨領域合作,最后可以嘗試進行顛覆性的突破創新。
林風自認,聯益基金會正處于第四步。“聯益做得還不夠理想,還需要再多幾年時間。”
聯益基金會成立幾年來,林風再沒有過一次單純的旅行,但是他卻覺得,自己走了更多的路。“慈善對我來說,已成為一個人生的旅行、一個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