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念文化
兩岸佛教慈善事業皆以人間佛教思想為核心觀念和價值指導,旨在引導廣大佛教信眾重視現實人生,以大乘菩薩行精神利益社會,積極建設人間凈土。
在大陸,人間佛教思想得到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等的大力弘揚。他把“人間佛教思想”作為中國佛教發展的指導方針已經成為中國佛協各級組織的共識。在提倡人間佛教的方針指導下,大陸幾十年來佛教恢復和發展速度非常快。
在臺灣,印順法師等深化和發展了“人間佛教”理論,提倡“純粹的人菩薩法”,以人為中心,從人而發心學菩薩行,由學菩薩行而成佛。佛教慈濟基金會的領導者證嚴法師,以及星云法師、圣嚴法師等佛教社團領導人,皆是人間佛教思想直接實踐者和發揚者,他們不僅豐富了人間佛教理論,還推進了人間佛教事業,興辦大量的慈善公益活動,利益社會。
總體上看,人間佛教思想是引領兩岸佛教的主流。但是,在大陸,至少從大陸佛教慈善事業的實踐看,人間佛教理論的具體指導還不夠。在中國臺灣,人間佛教思想的弘揚與實踐則生動活潑得多。人間佛教思潮在臺灣,不僅在佛教界早已成為真正的主流,也喚起了社會的共鳴。
二、政府政策
在大陸,佛教慈善公益事業的開展與政府支持,政策導向的關系顯得特別重要。在20世紀80年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落實,佛教界忙于寺院的恢復與重建,慈善思想與實踐都只是初步恢復了傳統形態。直到1994年,南普陀寺慈善事業基金會正式宣告成立,大陸佛教慈善組織如雨后春筍般成立。
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大通過的新的《中國共產黨章程》,首次把宗教工作寫入黨章,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對宗教工作的高度重視,也間接表明了宗教在中國社會中的影響越來越大。2008年汶川大地震災難發生后,佛教界的反應讓世人震撼感動。媒體上對佛教團體參與抗震救災的報導和正面評價也非常集中。從另一方面說明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宗教工作指導思想的逐步深化所起的推進作用。
臺灣的宗教慈善組織,則多以財團法人、社團法人、基金會等形式出現。臺灣當局認可宗教在慈善公益、社會教化、文化建設、端正禮俗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在支持民間組織發展時,也采取多種措施,
臺灣佛教慈善與當局的統籌協調之間的互補也做得較好。這樣既實現慈善資源整合,又彌補了臺灣各級官僚機構必然會有的盲點,并且在具體服務上更能結合當地社區特點,靈活多樣、細致周到。
三、社會民眾認同
中華民族一直有樂善好施、助人為樂的美德。當汶川、玉樹災害發生時候,民眾捐款熱情空前高漲。大陸的志愿服務近年也有很大起色,佛教寺院也組建成了義工團隊。一些寺院也已經開始注意引導義工開展慈善助人活動。
善款募捐方式與社會民眾認同之間也存在正向關聯。廈門南普陀寺慈善事業基金會的善款募捐主要靠會員的自愿。臺灣佛教慈善團體的典范是慈濟,在慈濟初創時期,其最早募捐方式是給別人做加工和家庭主婦買菜省下錢來作為損款。第二年,開始采用面對面的委員制募捐方式。為了更多地鼓勵社會成員參與慈善活動,獲得更多的善款,慈濟還建立了一項榮譽董事制度。
會員間的聯系和整合以及他們對志工的組織直接關系到社會救助的效率,決定了民眾的認同程度。南普陀寺慈善事業基金會的組織構成似乎是扁平的,整體上就是“法師——會員”單層結構。而慈濟的組織構成是深長型的“總會——分會——委員——會員”,每一層都有緊密聯系。。
上述差異是建立在兩岸民眾原本對佛教的認知背景基礎上的。臺灣民眾認為佛教對人心向善、社會凈化、社會福利起著重大作用,也把加入佛教團體作為很自豪很榮譽的一件事。大陸民眾則多少還是遺留“佛教是封建迷信”的陰影,對佛教不甚了解。因此在臺灣,佛教慈善組織總是凸顯自己的佛教身份,而大陸佛教慈善組織則是極力淡化宗教身份可。
四、自身建設
佛教團體開展慈善公益事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佛教的自身建設。高素質的人才與嚴守戒律、良好的慈善誠信形象是關鍵因素。
大陸在八十年代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來,恢復增建了許多佛學院,在培養僧才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佛教優秀人才開始涌現。在興辦慈善事業方面,一些青年法師尤其出色,但與大陸總人口比例相對而言,僧人仍偏少,既有佛學素養又有高水準的專業僧才更缺乏。而在臺灣,中青年法師多具大專以上文憑,具有海外背景高等學歷的出家眾也不少,相對于總人口的人數比例較高,特別是其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非常突出。
海峽兩岸佛教慈善事業的從業人員的道德規范都建立在佛教本有的“五戒”基礎上。在大陸,佛教各慈善基金的運作都嚴格遵循國家會計制度與國際慣例。大多數大陸寺院的慈善活動與“中華慈善總會”及受其業務指導的當地慈善總會合作形式展開,這種既有一定獨立性又嵌入在整體社會福利之中的模式。在理論上便于實現慈善資源優化配置,發揮民間慈善與政府統籌及交辦福利產生合力的最大效用。
在臺灣,各佛教慈善組織之間也有協作,但成立伊始就是獨立的。形成出資的法人產權與經營管理權的分離。這樣,一方面解決了慈善組織在經營事業體方面,由外行領導內行可能帶來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利于在信眾中樹立善款善用的信心,為善款建立起安全的使用通道,增強信眾對善款發揮作用的信心。
通過比較,我們認為臺灣佛教慈善組織低成本高效率的運作以及專業化的理念方法,也是它迅速發展的關鍵。大陸佛教團體在從事慈善實踐時,還缺乏專業方法,對義工、志愿者的培訓和引導也有不足。
兩岸佛教團體所興辦的慈善公益事業都在發展,大陸起點低,發展速度更快。如果能加強交流,相互學習,盡力提升,必將對民間慈善和整個社會福利事業產生更為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