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媽媽”、“東梅阿姨”這是很多鄉村孩子對孔東梅的稱呼。作為東潤公益基金會的理事長,孔東梅長期深耕鄉村教育,她知道,這些稱呼里滿是愛與信任。
東潤公益基金會開展項目的鄉村大多比較偏遠,新疆、青海、四川、內蒙古……孔東梅每一次進村都不容易,有時突遇沙塵暴,有時走進鹽堿地,有時是盤旋的山路,但她一直堅持去。因為毛澤東的外孫女這個特殊身份,很多村民對孔東梅的到來開始都很驚訝:“這是真人嗎?”慢慢地便熟悉起來,盼望她常來。
對孔東梅來說,最大的快樂就是看到鄉村孩子的成長。她一次次地走進貧困學生的家庭,為孩子們點燃生日蠟燭,頒發獎學金,帶著他們走上舞臺……
在長期的教育扶貧調研及實踐中,孔東梅發現,相對于物質幫扶,精神上的激勵更重要。她認為,振興鄉村教育,一定要讓鄉村孩子和教師找到自信。
孔東梅理事長在四川甘孜走訪調研,與東潤資助學生合影
給鄉村孩子綻放自己的機會
“祝你生日快樂……”18根蠟燭點上,這是新疆男孩木拉提•要力達西的生日,孔冬梅的到來讓他無比開心。他是家里的大孩子,母親很早就去世了,父親一個人拉扯著他和弟弟妹妹長大,很辛苦。木拉提•要力達西學習特別努力,成績優秀,獲得了東潤啟航獎學金。
每次獎學金頒發儀式,孔東梅都會到現場,鼓勵孩子們繼續努力學習。“每個獲得我們獎學金的孩子都特別自豪。”孔東梅說,相比接受捐助,貧困學生拿到獎學金后不會有任何心理負擔,而是覺得自己很優秀。
孔東梅理事長在四川甘孜爐霍縣走訪調研,與爐霍縣民族寄宿制小學學生昂翁洛吾及其家人合影
“我們盡可能地幫助品學兼優的孩子,也鼓勵其他孩子不斷進步。” 孔東梅經常去貧困學生的家里看望,了解他們的難處,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拿到“東潤啟航”獎學金的學生中已經有不少人考上了大學,“我們希望鄉村的孩子能有更多的機會和平臺,脫穎而出。”孔東梅說。
孔東梅理事長在新疆克州受資助學生古麗哈尤木家進行家訪
在新疆、云南等地調研時,孔東梅發現當地很多孩子有藝術天賦,能歌善舞,但沒有得到系統培養。長期以來,音樂、美術等教育在鄉村是短板,專業教師及美育資源極度缺乏。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考上大學,考不上怎么辦?藝術可以讓每個孩子更好地成長。”孔東梅說。東潤公益基金會攜手小提琴藝術家呂思清創辦了“東潤星塵•困境學生藝術扶持體系”,這是面向全國欠發達地區青少年開展的社會音樂教育項目。項目還打造了東潤星塵藝術團,多次組織鄉村孩子到北京等地演出。
“藝術是穿越時空的。”看著那些鄉村孩子在舞臺上散發著自己的魅力,在生活中也越來越自信,自愛自尊,孔東梅深深地感受到藝術的力量。“藝術能撫慰心靈,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能領悟美和藝術,今后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挫折,他們都能以豁達包容的心胸去面對。”
關注鄉村教師
在幫助鄉村孩子的過程中,孔東梅發現,鄉村教師也同樣需要關注。尤其是在一些偏遠地區,學校缺的往往不是硬件設備,而是優秀教師。
由于薪資待遇不足,環境艱苦等原因,很多鄉村學校留不住教師。而鄉村教師也普遍缺乏自信,認為在山溝里沒有發展前景。
了解到這些問題后,東潤公益基金會設立了“東潤益師”項目,獎勵長期堅守、扎根在教學一線優秀教師,讓在艱苦環境中仍保初衷的老師們收獲職業榮譽感,得享社會的敬意。
“獎金固然很重要,但讓鄉村教師感受他們被認可更重要。”孔東梅說,每次頒獎的時候,這些教師都會從牧區、偏遠的地方風塵仆仆地趕過來,臉上都是自豪的笑容。他們很珍視這種榮譽,這會成為他們留下來繼續做一個優秀的鄉村教師重要動力。
“資助一個學生可以改變一個學生的未來,支持一個老師可以改變一群學生的未來。”孔東梅說,“希望有更多愛心人士和資源能夠加入進來,一起助推鄉村教師隊伍的壯大。”
此外,孔東梅希望能搭建一些平臺,讓鄉村教師與城市教師能有更多交流,并且能更容易地獲取教學資源,不斷提升教學能力,更好地為鄉村教育服務。這樣,他們會更有底氣,即便身在鄉村,教學也毫不遜色。
找準需求,為鄉村教育引入更多資源
近年來,不少公益機構為鄉村孩子捐款捐物,但也出現一些尷尬問題。比如,捐的圖書學生看不懂,不愛看。捐了電腦用不上,堆在學校雜物間。
社會組織到底應該怎樣助力鄉村教育振興?孔東梅認為,首先要了解真實需求。“慈善組織在鄉村教育振興方面,要想落到實處,就應該走進鄉村一線。要想真正理解和幫助一個孩子,還是要走進他們的家庭中去,這樣會感知到很多站在遠處或高處無法感知的東西。”
孔東梅理事長在新疆克州走訪調研,與資助學生克州一中乃吉麥及其家人合影
在她看來,只有在對當地環境、人文和發展現狀等綜合情況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再去走近孩子的內心世界,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和所求,才能給予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從鄉村教育入手,助力下一代的成長至關重要,這要求我們在具體工作中務求細致,做公益絕不是簡簡單單地走個過場就完了,這中間有太多需要我們踏踏實實俯下身子去做的事情。”
孔東梅指出,在鄉村教育中,學科類課程由學校提供,社會組織應該給孩子們更多素養類的教育,如藝術、文化素養等,這樣能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