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于高考的學生來說6月是黑色的,那么12月就是上班族的黑色月份了。伴隨著年底而來的是做不完的工作和無盡的應酬。總有人抱怨:“我工作的事情好像怎么也做不完”,“我工資獎金都沒有人家高,我到底為什么要做得這么辛苦”,“一到年底想到成群結隊的人要走動就心煩”。此時,本該快樂的年終怎么讓生活看起來有點亂糟糟的。怎樣才能跳出年終煩惱的魔咒,讓工作和生活在平穩的情緒中順利過年關?
■恐慌、失落、煩躁等湊成年終“情緒病”
北京同仁醫院臨床心理科的許天紅醫師講了這樣一個事例,一個公司的領導到年底壓力過大,工作總結、業績考核、述職報告還有人際交往使得他產生了抑郁的情緒,本來是脾氣很好意氣風發的人,這些日子卻每天都訓斥下屬,要不就垂頭喪氣。工作受到影響不說,與周圍同事朋友的關系變得緊張起來,家庭關系也出現不良狀況,工作上的自信心沒有了,家人朋友的關系也變差了。
在咨詢的過程中,面對醫生他講述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擔憂的事情,講出來之后就好了一半,再經過醫生的幫助,分析認識了自己的問題,回頭看看也不過是很小很平凡的事情在控制自己的心魔。
許醫師介紹說,在年底,工作方面的壓力最影響人的情緒。年末盤點、業績總結、賬目的索要或歸還、職位變動,無論是什么職業,在年末的時候都要做一系列總結以往,計劃來年的工作。把一年的工作在一個時間段完成確是件繁瑣的事情。還有一些人由于沒有每月做總結的習慣,更是把一年的報告和沒有完成的任務都堆積在了年終,這樣一來工作量極大,心理的厭煩感也會隨之而來。在工作上除了涉及到工作量,還涉及到聘用關系的調整、職位的變動還有前途的得失考慮。每個人在年終都會對自己有一個新的評價。很多人希望在年底得到升遷,有的人會擔心業績平平會挨罰,因為每個人的要求不同,心理反應也不同,恐慌、失落、煩躁等湊成了復雜的年終情緒。
因為經濟原因而苦惱的人多數是掉入了攀比的陷阱。年底工資結算、獎金發放,在無形之中會將自己與別人比較。還有就是買房、買車超過預算,漸漸感覺到的支付壓力;或者是沒有達到自己定的賺錢的額度,這些都讓心情沮喪。
為人際關系發愁的也不少。年底了,該和親戚朋友走動了,該和明年的大客戶應酬了,該和領導談談了。要見的人,要走動的關系,要出席的應酬比平時多了好幾倍。一時之間腦子通得過可身體和心理上卻通不過。
除了上述個體的原因,抑郁癥在冬季高發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冬天比較干燥,光照少,戶外活動也少,這樣的環境容易讓人憋悶和厭煩,所以,在年底患“情緒病”的人比平時多一倍以上。
■講出來、多活動來緩沖心理負荷
在年底,情緒郁悶的人多數是工作環境變化,工作狀況相對復雜的人。其實,對于有年終情緒困擾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講出來”和“多活動”。
講出來就是一種自我內心的表達。心理的空間也要定期清理,選擇的對象可以是家人或朋友,如果覺得會讓家人朋友擔心,也可以選擇醫生或者是網上虛擬的傾訴對象。有些人會礙于面子,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擔心而不敢直接面對問題源。比如領導布置的難以完成的任務,職位升遷,工資調整等等。不妨在適當的時候找領導談談解決的方法,這可能才是治標治本的辦法。
多活動指的是要多進行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打球,健身,看電視電影,上網,游戲,適當的調節很重要。如果是在非常緊張的狀況下沒有娛樂的時間,也可以在工作的間隙做簡單的操和瑜伽,舒緩身心。另外不要迫于應酬的壓力,大吃大喝,通宵達旦地玩樂,損傷身體得不償失。要學會調整和休息。
在心理上要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狀況不要對自己有過高的要求,急功近利。例如目前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很高,就有許多的在企業供職的人會將自己所有的業余時間投注在學習和能力的提高上。學語言、學管理、學各種各樣的東西使自己資歷越高的同時失去了身心的健康。工作之余的學習不應該是以身心的健康為代價的。在這方面許醫師建議要合理地循序漸進,把工作和學習的時間計劃好,如果工作的時間已經占了90%就最好是放棄學習,不要占用休息睡眠的時間,如果工作時間是在60%-70%,則可以再進行一些必要的學習。總之,要根據自己的狀況調整,不要讓生活枯燥乏味。
■在年底,隨時掃描心理狀況
年底產生的心理抑郁有很多外在表現。在心理方面主要是情緒低落沮喪,煩躁不安,失眠或早醒,干什么都無趣,過分自責。在身體方面會表現為沒有力氣,不愿上班,吃飯難以下咽或暴飲暴食,嗓子痛、頭痛而且容易感冒。在工作上很亂,效率低下失去自信心。
還有一些人也會有一些特殊的狀況,比如說因為一些小事訓斥他人,超過自己的購買能力瘋狂購物,說一些出格的話或做一些出格的事情。還有人會有強烈的跳槽沖動,產生矛盾的心理。
如果類似癥狀持續超過兩周,而且越來越嚴重,嚴重影響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就要高度警惕了,最好是去醫院通過醫生和藥物的治療來恢復。
年底雖然忙碌,但也是辭舊迎新的時候,多想想這一年中快樂的事情,多和自己做比較,在總結自己一年的得失的時候不要忘記對自己的肯定,找一個讓自己快樂的理由,才能感受生活之美。
來源: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