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活在北京 就得拼命
2011-09-02

 本刊聯手公益組織“在行動”調查北京打工者生存狀態

活在北京 就得拼命
 
她來京11年,57歲了還在跑銷售……
他來京6年,清掃樓道、分揀垃圾、綠化修剪,一人兼著3份活……
物價上漲,為了生活得更好,他們惟有加倍努力地工作。
提高收入,已成了打工群體的共同訴求!
 
“我不能被北京淘汰!”
 
打 工 者:李惠莉(57歲,遼寧盤錦人,來京打工11年。)
人物素描:想盡一切辦法省錢,為多掙幾百元不怕“山高路遠”。
收支情況:每月打工收入在3500元左右,還有1600元左右的退休工資。刨去房租、醫療費和其它各種開銷,每月所剩無幾。
 
“吃喝全都看海報,精挑細選揀便宜”
 
“我是2000年來北京的,現在這物價和房租漲的,讓我感覺自己都快呆不下去了。”
 
今年57歲的李惠莉,從東北某油田內退后便來北京“淘金”了。在京城打拼了11年,她覺得這些年自己的收入并沒有明顯增長。
 
李惠莉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女兒已經大學畢業,但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就來北京和她一起住,這讓李惠莉感到了沉重的經濟壓力。
 
退休前,李惠莉曾是單位醫院里的藥劑科主任。來北京后,她也主要從事醫務方面的工作。到藥店當促銷員,到民營醫院的藥房負責拿藥,現在又到一家藥品公司當銷售講師……這11年,為了供女兒上學,也為了讓日子過得好一些,她沒少換工作。
 
做銷售,去年的底薪是每月1000元,今年漲了200元,變成了1200元,但李惠莉連連感嘆工資漲不過物價:“同樣的煎餅果子,去年賣3塊錢一個,現在漲到4塊了。”她算過一筆賬:2010年上半年,每月到手的工資在3300元左右,最后能剩下1000多元。而現在每月到手的錢在3500元左右,可東西沒多買,反而每月剩不下1000元了。“現在我買什么都挑便宜的,門口幾家超市的促銷海報我每天會反復比對,就淘最便宜的。周末在家,有時候把早飯都給省下了。平時午間如果自己不做飯,就上社區的老年飯桌去吃,那邊還算便宜。” 李惠莉說,現在漲工資是一方面,關鍵還要看物價,要看百姓的購買力是不是增強了。
 
從油田退休這些年,李惠莉的退休金漲了好幾次,但到現在也沒超過1600元。
 
“漲的工資都給了房東,水費單來了常犯愁”
 
在北京生活,李惠莉最愁的還是房租,2900元的月租在她每月的開銷里占去了絕大部分。
 
因為年輕時在油田工作落下了職業病,她不敢住在潮濕的地下室里也不敢住平房。因為和女兒住在一起,她就在安慧中里租了套建筑面積約50平米的老房子,月租金2900元。
 
“房東說什么也不肯連著簽5年,所以年底租期到了肯定還要再漲!”這是李惠莉現在最擔心的事。
 
再加上700元的飯錢,李惠莉每月打工的收入也就用得差不多了。退休金要用來支付水電煤氣費、網費、電話費、路費等開銷,每到月底她都省不下幾個錢。
 
曾經有一個月,因為給求職的女兒新添了兩身衣裳,最后弄得她連當月的水費都負擔不起——“查水表的來敲門,我從貓眼里看見,只好悄聲躲在門后,心想等下次查表我再一起交吧……”
 
由于房租年底肯定要漲,李惠莉已經開始留意周邊的便宜房。現在單位離住地不遠,很多路公交車都能到,但她一定要等最便宜的那趟車,好省下4毛錢來。有時候為了節省路費,她甚至會走上幾站地去上班。“萬一住得遠了,只能坐車上下班,這路費又得上去。”怎么找到又近又便宜的房子?這讓她一籌莫展。
 
“現在政府不是在推廉租住房嗎?什么時候陽光才能照到像我這樣的打工者身上?”李惠莉說,今年她漲的200元工資肯定還不夠彌補房租上漲的差額。“北京房租限價,或者在北京租上廉租房,是我最大的夢想。”
 
“將微笑留給大家,為了掙錢習慣出差”
 
2006年,李惠莉做手術拿掉了子宮。今年3月,她又被查出患有滑膜炎,腿上的關節腔大量積水。醫生讓李惠莉換關節,但至少要花兩三萬元,她沒怎么考慮就拒絕了。
 
“現在隔三岔五的,我得去醫院做關節抽水,抽一次要200元,一個月就得做三四次。”即使不換關節,這筆開銷對她來說也是雪上加霜。
 
為了這份收入,李惠莉總是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別人。她說,自己經常會去外地出差,像去貴州、湘西等偏遠艱苦的地方,有時下了火車還要乘汽車在危險的山路上顛簸10余個小時。在路上,她腸胃翻絞得難受,甚至會吐到臉色發青,但到了目的地向客戶推銷產品,她只能強顏微笑,把自己調整到最好的狀態。
 
李惠莉說,她并不喜歡現在的這份工作,對保健品、藥品推銷這個行業也很反感,但自己年齡大了,又找不到其它能掙更多錢的工作,所以只好堅持做下去。
 
“做銷售講師,我留給大家的是微笑,但一回到家里就忍不住要朝女兒發火。” 李惠莉說,離開老家11年,她從沒想過自己要回去,但像現在這樣下去,她不知道自己還能在北京支撐多久。
 
一個村長的全能“變臉”
 
打工者:老張(55歲,河南商丘人,來京打工6年。)
人物素描:你可能在好幾個不同的場合看到他,別奇怪,那都是他。
收支情況:眼下月入1800元,每月除了200多元的飯錢,很少有其它的生活開銷。余錢主要匯往老家,供在河南種地的老伴購買種子、農機具和打理生活。
 
“今年工資漲了400元,讓我樂了好幾天”
 
“門衛你好,我是剛搬來的,請問小區附近哪兒有收廢品的?”
 
——“您賣廢品啊,這小區有個老張是專門收廢品的,您留下門牌號,回頭讓他上門收去。”
 
“喲,老張起得這么早?”
 
——“嗨,這一樓的地面特別容易臟,每天早起都得拖一拖,下午、晚上還得墩幾回吶。”
 
“咦,老張,這割草機使得挺溜,換工作了?”
 
——“沒有,這園林綠化就是我的活兒。”
 
“哦,老張,您怎么還管垃圾分類呀?”
 
——“啊,這是我剛從街道接的活兒。”
 
“呀!張大爺,怎么是您!您還會炸油條?”
 
——“呵呵,這是給老鄉幫忙……”
 
最累的時候,老張同時干著4份工作,不管什么時候看到他,他都在忙碌著。
 
每天早晨約摸5點半的光景,在海淀雙紫小區的一棟居民樓里,早起的人們總能看到老張在躬身清掃樓道。時間一長,樓里的住戶都和他熟絡了起來。大家知道他姓張,就住19層——在頂樓管道間,物業給他安排了免費的住宿。從河南來京6年,他一直在小區里負責這棟居民樓的保潔,同時還要負責樓前花壇、草坪的綠化修剪。前不久,他從街道辦還接過了樓棟垃圾分類的活兒。
 
2005年剛來北京那會兒,老張清楚地記得,他負責這棟樓的衛生和綠化,第一個月的收入是530元。一年后,工資漲到600元。奧運會前,又漲到了800元。
 
“物價漲得厲害,您看我這衛生搞得怎么樣?能不能加點工資?” 今年3月,老張找物業的領導談,說自己連早餐也舍不得吃了。仔細考察過他的工作之后,領導當月就給他漲了400元工資,這讓老張“樂了好幾天”。
 
分揀垃圾的工作,每月另有600元收入,因此老張現在每月的收入差不多有1800元。可持續上漲的物價總讓他感覺手頭緊巴巴的。
 
“平時就吃饅頭面條,西紅柿都買得少”
 
早晨5點半起來打掃樓道,上午差不多要花3個鐘頭清理樓棟的6個垃圾箱,把回收垃圾、廚房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一一分揀開,然后運上三輪車,蹬上二里地去最近的垃圾處理站。排隊等上兩三個小時,處理完垃圾回到小區已是下午兩三點鐘,稍事休息又要去修剪樓前的綠化帶……
 
每天從早到晚,老張的工作都排得滿滿的。記者問他,一天能吃上幾頓飯?老張說:“夏天吃3頓,冬天日頭短只吃兩頓。”
 
老張來北京這么多年,從沒上過館子,平時都是自己弄點吃的。通常,他會買上幾個饅頭備著,餓了也好解決。“早晨,一般吃前天從市場上買回的饅頭,如果有時間就自己熬點大米粥。中午從垃圾站回來,一般都自己下面條,市場買來的面條兩塊錢一斤,一般吃半斤就夠。”
 
煮面的時候打上一個雞蛋,老張就覺得很享受了,他告訴記者,現在自己每月的飲食開銷差不多要兩三百塊錢。“饅頭還是5毛錢一個,但比以前明顯小了很多。雞蛋也貴了,去年還能買到3塊5一斤的,但現在最次的也要5塊錢一斤了。大米,我一般買2塊5一斤的,這就算便宜的,因為質量最次的米也要2塊一斤,要么就是五六塊的……”
 
老張總是去早市采購最便宜的蔬菜。“一塊錢左右的土豆、茄子、西葫蘆,我買得比較多,綠葉菜貴的時候幾乎不買。西紅柿今年要2塊多一斤,我也買得少。前段時間黃瓜比較貴,所以也吃得少。”
 
“我不愛吃大肉。”老張說,最近豬肉上漲對他影響不大,因為他很少吃肉。“一年頂多吃上幾回雞腿。凍的雞腿市場上賣12塊錢一斤,這個沒怎么漲,過大節或者是天冷的時候我偶爾會買上3斤,把它們燉了,然后放著慢慢吃上三五天。”
 
老張不抽煙,夏天偶爾喝瓶2元的啤酒,他從不買牛奶,也幾乎不買水果。來北京這么多年,他只在2008年回過一次老家。他說:“我這工作離不了人的。在家我是長子,弟兄有5個,那回是家里有事等我處理,沒辦法就回去了一個星期。”
 
一個月前,在老家念小學的孫子孫女放暑假了,和奶奶一起來北京看望爺爺,他這才買了七八回西瓜。
 
老張說:“平時我一個人的時候,根本不買西瓜。買一個不成,買半拉吃不完,再往少了買,人家賣瓜的也不干。”
 
“6年沒進過銀行,最怕上醫院輸液”
 
“我在老家做了七八年的村長,但鄉里發不來錢,每月就只有150塊的工資。家里有4畝地,我、老伴、兩個兒子,一人一畝……”
 
老張的家在河南商丘的睢縣,村里有1200多口人。鄉親們通過民選讓他當村長,可村長比村民還窮,兩個兒子都成家了,光靠4畝地哪夠養活一大家子?
 
一位老鄉在北京的一家物業公司開電梯,他說“上北京掙得多、有奔頭”,老張就辭了村長的工作,在老鄉的介紹下到了北京。“再過兩年,看著比在老家強,就讓兩個兒子也出來了,家里的4畝地就交給老伴一個人管。”
 
“在家得下地干活,啥苦都能吃。”可到了城市,19層的高樓你得跑上跑下,開始清理那些衛生死角,老張也覺得惡心,但很快他就適應了。
 
住在物業提供的頂樓那間10平米小屋里,也不用交房租和水電費。屋里的家當都是揀來的舊貨,一臺小電視機是7樓一位大姐白送的。由于新接了垃圾分類的活兒,社區街道還給他發了一件大衣、一件棉襖和3件T恤。
 
老張沒有手機,每次給家里打電話都是去社區小賣部打一分鐘3毛錢的長途。每月掙的錢除了飲食上的開銷,剩下的他會省下來想法捎給家里,供老伴購買種子、農用車,外加照顧孫子孫女的生活。
 
“每月基本上沒有剩余。”老張說,這6年他在北京都沒進過銀行,沒存過一筆錢。就上過一回超市,去過兩趟天安門,被小區里的一戶人家領著去過一次香山。
 
說起這些,老張覺得自己在生活上已經相當滿意了。他惟一擔心的是,自己沒有養老保險和醫保。
 
前段時間,老張有些感冒,他忍著沒敢去醫院。“在北京看病太貴了!”他說,這6年他就去過一次醫院——那是2006年夏天,在清理衛生時被垃圾中的玻璃片劃破了手,他沒在意,第二天修剪草坪時不小心接觸了汽油,結果引發了傷口感染……
 
“看到醫生給我開輸液的藥,得花七八百塊錢,我嚇壞了!也沒趕敢打針,領了兩三百塊錢的口服藥就趕緊走人了。”說起那次經歷,老張對上醫院看病還滿懷著恐懼。
 
“我現在身體好,還能干得動,在這兒挺好。”老張說,他沒想過自己什么時候會離開北京。“現在回老家,當村長每個月也就開四五百塊。”所以在北京的日子里,他希望自己能夠再多攢些錢——“總得留點給我和老伴今后養老吧。”
 
50.2%的外來打工者月入不足2000元
提高工資成為首要訴求
 
 
50.2%的外來打工者月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
 
8月初,《科學新生活》周刊編輯部聯合民間公益組織“在行動”,以隨機抽樣方式在望京社區、大興工廠、蓮花池長途汽車站三個點,分別針對社區流動人群、工廠內工人和不定向流動打工群體發放了《高CPI下北京外來打工者生活調查問卷》500份。回收的494份有效問卷統計顯示:目前外來打工者的月收入仍舊普遍偏低(圖一),個人收入月平均結余在500元及以下的占到了34.1%(圖二)。如果生活開銷持續加大,38.66%的打工者未來都有離開北京的打算。
 
低收入、高工作強度、抗風險能力弱,讓許多外來打工者難以享受正常的城市生活。談及對未來生活的期望,54.5%的被調查者把提高收入作為首要愿望,36.4%的人希望解決租房難、看病貴的問題,29.4%的打工者希望解決子女在北京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
 
外來打工者個人平均月收入:
外來打工者個人月收入結余:
 
 
特別評論員 馬 陽
 
北京“在行動”農民工公益組織負責人、資深打工人士
 
改善生活有過程
 
在調查中,打工者們都提到了在城市生活物價高、租房貴、看病難等一系列問題,我們相信,這些都會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關注打工群體的利益,其實一些社會學者已經呼吁了很多年,但多少年過去了,這些打工族還在為生計奔波,他們租不起房,看不起病,為孩子入學而傷透腦筋。在物價“天天向上”的壓力下,他們也面臨著新的困難。
 
但看看57歲還在北京打拼的王大姐,看看55歲還身兼3份工作的老張,我要向他們致敬,他們正通過實際奮斗告訴我們,加倍努力工作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櫻桃好吃樹難栽,不灑心血花不開,甘果不會從天降,幸福生活哪里來?我得提醒打工群體:生活的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個過程,咱們還要繼續奮斗。我們該通過自己的努力,充滿自信地去創造生活、享受生活,從而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尊嚴與權益。
 
城市歡迎奮斗者,打工者千萬別被自己打垮!
 
特邀專家 王春光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政策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
 
“增所得”真正改善民生
 
近年各地不斷上調最低工資標準,但一些打工者反映,并沒有實實在在感受到收入的增長。究其原因,不是工資增長得不夠快,而是生活成本壓力越來越大。
 
在東部地區調查走訪發現,一些企業對“職工工資增長”處于兩難的境地:一方面,隨著物價水平的走高和部分行業“用工荒”的出現,企業用加薪手段吸引員工勢在必行;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成本增加、匯率變動、稅負偏高等因素,企業在員工增收方面又“力不從心”。
 
要提高打工者的收入,可以加強工會的力量,完善工資集體協商機制,讓企業主與員工談判,達成雙方認可的漲薪幅度。另外,漲工資也應該與更多的民生改善機制形成合力。
 
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實施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值得借鑒。它之所以獲得了成功,是因為不僅漲了工資,還有相配套的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福利、保障住房及稅收調節等民生制度的跟進。
 
提高打工收入,必須建立相配套的就業體制、收入分配及社會保障體制。只有這樣才能把“漲工資”變為實實在在的“增所得”,讓打工者的生活真正得到改善。
本刊記者 葉馨
《科學新生活》第641期 特別關注
http://www.kxxsh.cn/news.aspx?id=775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