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6
在香港的TVB連續劇中,總有這樣的橋段:路人甲問主角,周末有啥安排?主角的回答常常都是這樣的:這個周末,我要去做社工。從路人甲隨后露出的表情看,“社工”似乎相當高端洋氣。但很多人都覺得這個詞,離我們的生活很遠。
其實“社工”的背后都有一個個社會組織,在許多國家,社會組織的幫助一直貫穿著人生的每個階段,并不僅僅局限于養老、扶孤,它們像一道道陽光溫暖著生活里的很多細節。
這一點,最近上城區的居民們感受很深:湖濱街道給老人免費送蔬菜、南星街道給各少數民族百姓過節、望江街道“關機1小時快閃show”……今年二三季度以來,這些豐富多彩的社區服務活動都離不開背后的社會組織。
其實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在社會管理創新方面的進步已悄然發生,大量潛伏的社會力量正在尋求進一步的制度創新來松綁和釋放。在杭州,截至10月底,今年新登記社會組織已達380家,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總數至今已逾5000多家。
一場特殊的相親會
不為愛情只為百姓謀福利
昨天上午,胡雪巖故居隔壁,中國社區建設展示中心辦了一場熱鬧的“相親會”。現場公布了190位單身“男青年”的資料,要給這些“單身漢”們找一找志同道合的“對象”。
不過這些“單身漢”們,可不是活蹦亂跳的小伙子,而是上城區各大社區的為民服務、公益創投項目。這些項目,大多數是居民們自己想出來的、百姓真正需要的服務,而執行者就是大大小小的社會組織。
在這些服務里,我們看到了許多令人會心一笑的溫暖細節:
比如青少年都DO城社區實踐體驗服務項目成了炙手可熱的“香餑餑”。這個項目中,都DO城被搬到現實的社會中,原本虛擬的職業也變成了真實的工作。孩子們將換上工作服,到社區企業勞動,下班后,還可以得到都DO幣,換取獎品。
此項目獲得上城區益佰社區青少年成長發展中心的青睞,還獲得了金都華府物業、知味觀等企業的爭相贊助,現場拿到14000元的扶持資金,領了“結婚證”——項目認投協議書。
再來看這里:小營街道姚園寺巷社區轄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較多,放學后無人看管,引起了小駿馬青少年服務中心的關注,他們提出開辦新杭州人子女輔導室,專門提供托管服務、課業輔導和安全教育。附近的根藝酒家聽說了這個事兒,昨日趕來認領項目,送上了5000元經費。
其實,這場相親會正是如今杭州政府執政理念變化的縮影——
“一開始,需要政府投入和扶持,但不能永遠包辦。盤活社會資源,造福百姓生活是大力發展社會組織的初衷,也是政府目前應該做的事。”上城區社區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馬麗華微笑著說,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上城區用一根橄欖枝解決了問題:左邊請來一支支人力隊伍,右邊拉來一筆筆費用,最后辦出一個一個公益項目,讓轄區百姓享受“免費的餡餅”。
據上城區民政局統計,像這樣的“組織福利”,今年以來,百姓已享超過百項。
那么多免費服務
誰來埋單
那么多免費服務,每年需要上億的資金,長此以往,將由誰來埋單?這樣的免費大餐,會不會僅僅熱鬧一陣?社會組織的發展,擁有可持續性嗎?
“我們所謂的社會組織,跟發達國家的NGO有些相似,”望江街道社會事務科工作人員陳江說,NGO不是政府,不靠權力驅動;也不是經濟體,尤其不靠經濟利益驅動。NGO的原動力是志愿精神,“一個發達的現代社會需要發達的非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的經濟來源主要是社會及私人的捐贈。”
望江街道目前已跟香港楊錦麟主要發起的錦麟公益基金會接洽,接下來,該基金會將選擇望江街道社區圖書館、小候鳥讀書計劃等公益項目進行資助。錦麟公益基金表示,信任望江推薦的公益項目,經篩選考察后,愿意長期合作。
紫陽街道“五彩公益美麗心靈”項目,則得到UPS基金會的大力支持。這家基金會,是由紫陽街道一家社會組織引進的。今年該基金會贊助3萬多元美金,投入陪老人聊天項目、睦鄰聯歡會項目、助殘旅行項目等等。
基金會為什么愿意贊助這個項目?
基金會工作人員張小姐說得挺實在:“首先,我們對項目有篩選標準,這個項目關注鄰里關系,我們認為切入點比較好;其次,我們對操作機構比較信任;最后,表示對新成立社會組織的支持,希望能提高社會對社會組織的關注度。”
當然,完全依靠民間的力量,也并不現實。為了扶持社會組織,今年,上城區投入5000多萬元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政府購買服務、社會組織發展、社會組織人員培訓、公益創投等方面的工作。
要扶持,但不能“造溫室”。
杭州今年新增380家
社會組織正快跑而來
如果把社會組織比作魚,那么理想中的生活環境應該是江河湖海:野生的魚苗要學會在競爭的環境中生存、繁殖,政府投放一些重點培育的魚苗,但更重要的是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
黨的十八大關于“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的戰略部署,也表明了黨中央對社會組織的認可、肯定和期待。
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截至10月底,今年新登記社會組織380家,目前登記注冊的各級社會組織總數已逾5000多家(包括14個區縣市、1個市本級)。
與社會組織雨后春筍般的發展態勢,對應的是正在逐步降低的門檻——
以前注冊時,需要獲得相關行業部門的審批。
現在只要符合條件,社會組織不必跑業務主管單位,直接向民政部門申請成立,還可以減免3萬元注冊資金。還有就是辦理時效大大縮短。
不過,門檻降低了,擔憂也來了。
昨天下午,第九世界公益俱樂部會長鄭壹零正在杭州市民政局遞交注冊社會組織的材料:“正式注冊后,雖然并不意味著可以增加誠信度,但是可以得到一些基金會的認可。”
但鄭壹零對社會組織的快步跑也有擔憂:“針對社會組織的相應監管條例未出,一旦有希望藉此牟利的組織混雜而入,會壞了社會組織的名聲。”
對此,民政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社會組織的發展,還在“摸著石頭過河”,的確有很多不完善之處。“目前,國家層面相關的監管條例也在緊急制定當中。”
對于職能部門而言,除了等待之外,目前能做的只能是各自對這些社會組織進行審批和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