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農萬里行系列活動志愿者走訪農戶岳菊芳家
“將公益與商業結合,是我們推動造血式可持續扶貧模式的心得。”宜信公司CEO唐寧在近期做客新華網時談到普惠金融時這樣說道。而宜農貸,就是宜信普惠金融的一種實踐,搭建起一個創新公益的理財平臺。
長期以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主要模式是政府主導撥款或慈善捐助等“輸血式”扶貧方式,由各級政府把現金,糧食以及衣物等無償分配給貧困農戶,或由慈善組織捐款給地區政府或直接捐助給農戶。這種公益方式成為貧困地區助農的主要方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不同于傳統的“輸血式”扶貧助農, 宜信公司2009年推出宜農貸平臺,將愛心的出借人與需要資金的農村借款人一對一對接起來,在陌生的出借人和農村借款人中間搭建了公開透明的愛心橋梁,開創一種“可持續扶貧”的創新公益模式。
記者查詢發現,在宜農貸的平臺上,有上千農戶的資料,包括照片、家庭情況、貸款用途、期望貸款金額以及還沒有滿足的貸款金額等。出借人可以據此進行選擇,出借給農民的資金會分成小份由出借人認購,每份人民幣100元。
一位陜西新鄉種茶葉的農村婦女,她需要兩千元從事茶葉的種植,便把自己的需求放到網絡平臺上。宜信宜農貸平臺負責人徐秀玲告訴記者,“城市里邊的出借人,你一百,我兩百,湊成了兩千元借給她,幫助她完成自己的心愿。”一年后,這位農村婦女將兩千元還給借給她錢的多個出借人。而這些出借人全額收回自己的借款,并獲得年收益率約為2%的愛心回報,實現了精神扶貧和物質扶貧的結合。出借人在收回借款后,可以繼續通過宜農貸平臺出借給需要幫助的農民,比如陜西省西鄉縣一個養豬的農戶,或者河南蘭考縣的一個蔬菜種植的家庭。
“這樣資金可以可持續地投入到幫扶小微,幫扶農戶的模式之中去。”宜信宜農貸平臺負責人徐秀玲表示,宜農貸激發了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創造性,它以輕松的形式,使人人參與公益變得觸手可及。突出的“社會參與”理論與實踐,讓“人人可慈善”的理念得到更好詮釋和傳播。
運營至今,宜農貸平臺已經吸引了近11萬名愛心人士出借,一對一地幫扶了1萬名貧困農村婦女通過一點點資金支持改變了命運,出借資金超過6800萬。經統計,其中27%用于種植,32%進行養殖,38%進行商業經營,3%用于其它生產模式,可見大多數農戶正在通過養殖或經營副業來增加自己的收入,改善生活。
除了提供網絡平臺支持外,宜農貸還開展宜農萬里行系列活動,定期組織愛心出借人前往欠發達地區考察宜農成果、進行助農體驗,旨在公開透明的展現愛心助農效果,讓更多的愛心人士了解欠發達地區農村現狀。截止到2014年初,相繼組織的33次助農考察體驗行程30000多公里,近1000位愛心人士及媒體記者實地走訪貧困農戶,感受愛心出借給農戶們帶去的生活改善,為受訪地區的機構、農戶帶去了創新公益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