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一家奇特的“小籠包”設計師事務所,與眾不同的是這家事務所的大部分設計師都是具有聽力障礙的聾人。“籠”和“聾”是諧音字,這家成立于2010年的公益組織的愿景是希望幫助聾人學生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
聾人就業總比一般人要難一些
“小籠包”的創始人肖亮曾在一家非營利組織工作,他接到政府委托的一個設計案,當時他們并沒有設計團隊,于是肖亮想到把設計的工作交給他在聾校認識的學生,結果成果受到好評。肖亮開始思索:聾校的畢業生設計品質不錯,但是卻很難找到工作,為什么不創辦一家聾人設計師事務所,幫助這些聾人就業?
肖亮經過社會調研發現:一些聾人從高中時代就開始學習美術和創意,經過七八年的專業訓練后,卻只能當流水線上的工人。以一所本科聾人學校為例,一個班21名美術畢業生,最終只有兩個人找到了設計類的工作,大多數學生要么失業在家,要么依靠殘聯的政策就業,被安排到酒店鋪床、超市收銀、工廠從事重體力勞動……“現實就是這樣,聾人學生長期的專業學習被否定了,這種落差可能會導致心理問題。”
首家聾人設計師事務所
2010年5月21日,中國第一家專為聾人設計師建立的實習、就業的實戰平臺——“小籠包”聾人協力事務所成立,“籠”和“聾”在中文中是諧音字,肖亮說,我們形容不愛說話內向靦腆的人,說他面子很薄,皮很薄。就像小籠包一樣,一只只皮很薄,但是一口咬下卻汁水四溢,唇齒留香,好似聾人的內心,充滿熱情,對生活充滿向往。
“小籠包”一開始沒有資源和伙伴,肖亮找到了恩派的副主任丁立。丁立立刻就被“小籠包”的社會創新概念所吸引,正好恩派的“鳳巢計劃”在尋找服務殘疾人的社會企業。就這樣肖亮創辦的“小籠包”進駐了上海市社會創新孵化園。
“小籠包”的核心業務
一開始肖亮設定的目標客戶是非營利組織,但后來他發現非營利組織的生意并不好做,它們愿意付的價錢比較低,但是對品質的要求和企業客戶一樣高,所以“小籠包”必須花一樣的時間和成本來完成設計。另一方面,“小籠包”的收費和品質對一般企業客戶來說比較有吸引力,他們憑此獲得了部分企業的青睞,但由于推廣渠道狹窄的原因,“小籠包”的客戶關系十分單一。
現在“小籠包”的客戶中企業占80%,主要是三大類產業:制藥業(如賽諾非、強生等)、銀行業(如星展銀行)和企業成立的基金會。其中比較活躍的客戶是制藥業,因為他們較注重健康和殘疾相關的議題,賽諾非說他們一直都在尋找像“小籠包”這樣幫助殘疾人就業的設計公司。
“小籠包”最主要的營利項目就是“Branding & Design(品牌和設計)”項目,由聾人和普通人組成的團隊為客戶提供品牌管理傳播、平面設計制作、企業形象設計、展覽展示活動、活動策劃執行、網頁及多媒體等服務。
而小籠包非營利的項目“1+1出籠實訓計劃”,則為聾人提供與主流社會匹配的實訓環境,有效化解“聾健溝通”屏障,幫助更多有能力、有理想的聾人創造就業機會。
目前,小籠包已經達到收支平衡,每年大概有70~80萬的營業收入,其中凈利潤大概占20%。小籠包的主要成本是員工的薪水和房租。
把劣勢轉化成優勢
“小籠包”最重要的資源是聾人設計師。肖亮指出,雖然聾人設計師的創造力比不上普通設計師,但是他們更加專注,并且復制能力強。因此肖亮想把聾人的劣勢轉化成優勢,專注于平面排版設計服務,充分利用聾人設計師的優勢。
因此“小籠包”針對因溝通障礙而導致就業率低的現象推出了“1+1計劃”。項目的創新之處在于將普通學生與聽障學生綁定,進入企業培訓,讓他們體悟到“聾健溝通”的可能性。這個過程中不僅增強了聽力障礙學生的社會接觸能力及專業能力,還讓聾人學生在合適的崗位上發現了自己的價值。
經過三年的摸索,肖亮發現職業實踐是聾人就業推進的關鍵。“小籠包”曾為78名聽障學生推薦了156個實踐崗位,一次就業推薦的成功率只有9.5%,二次推薦成功率為23.8%,三次或三次以上的推薦成功率則可以達到61.9%。從成功案例來看,聾人學生的實習期往往要比正常大學生長,70%的人實習期超過半年,甚至1年以上。肖亮認為,聾人設計師就業難的關鍵是缺少實踐機會,希望更多的公司給這些孩子一個實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