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案制讓社會組織“活起來”
過去成立社會組織,注冊登記成了一道無形的坎。
“原來我們成立社會組織,必須要到民政部門注冊登記,要求有固定場所、最低3萬元注冊資金、主管部門批準等條件,這些條件的限制,把很多有意愿為百姓服務的人拒之門外。”采訪中,昆區民政局局長李長茂介紹說,他們在調研中發現,包頭很多民間組織都沒有注冊登記,這些組織到底有多少人,他們在干什么,也無人知曉。“我們就在想,是不是能把這些社會力量集中起來,發揮出他們應有的作用。”
經過一番考察,昆區率先全面改革,開始實行備案制度。“備案登記和原來的注冊登記不同,沒有條條框框的制約,民間社會組織可以通過備案的形式免費登記入庫。”
從前年昆區民間社會組織實行備案管理到現在,短短一年的時間,昆區民間社會組織從79家發展到266家。
“現在,民政部門通過在民間組織中建立黨組織與街道黨工委實現雙重管理。這樣,我們對他們開展的活動就可以隨時掌握。而且在開展一些大型活動時,社團成員的參與度高、活躍度強。”李長茂介紹。
記者了解到,目前,昆區很多社區都有社會組織,比如上門陪老人聊天的“敲門嘮嗑”服務隊、免費代管小學生的“快樂4點半”、調解家庭矛盾的“勸和小組”等,而社會公益類、文體類的組織更是數不勝數。李長茂表示,如今依然有很多民間組織不知道民政局的新政策,下一步,他希望更多的社會組織來備案登記。
◎在孵化園區溫暖成長
為了能讓社會組織快速成長,去年5月,昆區投入近百萬元籌建了包頭市首個社會組織孵化園——包頭市益行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并于8月份正式啟動。
益行社會組織服務中心負責人崔雅云告訴記者,服務中心的主要工作是社會組織和社會組織黨組織雙孵化,現已引入較有影響力的樞紐型、支持型、示范引領型社會組織。
“我們孵化園為非盈利的社會組織搭建一個孵化平臺,通過孵化、培育、出殼,讓社會組織快速成長,并透過公益創投、社會捐助等形式和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來開展公益活動。”崔雅云說。
在孵化園區,記者看到了多功能會議活動區、社會組織培育孵化辦公區等七個區域,這些設施均免費為入駐社會組織提供服務。
據了解,孵化園重點發展的社會組織包括公益服務類、社會事務類、文化體育類、慈善救濟類、社會維權類,入駐的備案社會組織將在中心完成兩年的孵化期,成熟優秀的社會組織可以直接進入創投園,完成從“輸血”到“造血”的過程。
“服務中心自承接孵化園管理運營工作以來,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本土社會組織孵化的管理扶持政策,并開展了首次社會組織項目申報培訓工作,內蒙古民政廳在考察我們的孵化園之后給予肯定,并投入40萬元購買了入駐孵化園社會組織的服務。”崔雅云高興地說。
◎社團組織可獲多種扶持
采訪中,記者見到了包頭市自強公益協會負責人劉月飛,他說,自強公益協會是去年11月入駐孵化園區的。
“孵化園區給我們提供了辦公場地、設備、通信網絡等硬件設施,這讓我們工作起來十分便利。我們的會員全部是殘疾人,我的目標是讓他們盡快就業、創業,使他們成為自食其力的社會人。”劉月飛信心滿滿地說。
入駐園區的包頭市心愿協會的李鑫也表示,作為貧困家庭孩子實現愿望的“心愿協會”,他們更傾向于園區提供的培訓機會。“入駐園區后,我們進一步厘清了發展思路,目前,在冊登記有愿望的貧困孩子已突破5000人,愿意幫助孩子們實現愿望的人群也日益增多。”
截至目前,入駐孵化園的社會組織有11家,其中兩家成熟的組織已經完成“孵化”,順利“出殼”,分別承接了昆區老年社會工作服務社區的老年群體能力評估及老化預防項目、昆區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等工作。崔雅云說,孵化成熟的社會組織如果有切實可行的項目,政府就會出資購買,支持他們進一步發展。
記者了解到,孵化園每年還將推行許多公益項目,諸如“TSP”(種子計劃)、公益年會、社會組織創投大賽、公益拍賣會等。此外,孵化園還將建立起完整的社會組織A級評估體系。評估結果實行動態管理,將成為政府購買服務的依據。
2015年昆區的目標是實現備案社會組織1000家,同時,鼓勵各類社會組織承擔更多的社會職能,李長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