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好廚房的基礎上九陽對項目進行了創新與升級——開展“食育”教育有限公司
多少年來,建造希望小學一直是社會幫助貧困地區學生時最先想到的舉措。我們看到在各界公益人士和機構的愛心奉獻下,希望小學的數量不斷增加;再加上義務制教育“兩免一補”的政策全面實施后,農村的適齡兒童已經實現免費入學。這一切似乎讓人覺得貧困地區學生的教育情況得到了改善。但從現實的情況看,很多偏遠地區的農村學生進得了“學堂”,但進不了“食堂”,他們的營養健康狀況并不樂觀。
2010年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貧困地區的中小學當中,有兩成的學生屬嚴重營養不良;營養不良現象在6至8歲學生身上表現最為明顯,營養不良率超過八成;學校現行的飲食管理無法滿足正在發育的青少年成長的需要。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九陽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九陽)的九陽希望廚房項目應運而生。
選擇:基于業務和品牌
從主營業務和品牌形象出發,九陽很快就找到了項目的落點——旨在幫助更多貧困地區的學生改善飲食條件,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
九陽的業務領域是廚房電器制造,并一直給消費者傳遞“健康、快樂”的品牌形象。結合目前教育扶貧中存在的短項,2010年,九陽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簽訂捐贈協議,在中國青基會設立“九陽希望基金”,計劃十年內捐贈5000萬元,用于為貧困地區的1000所學校建造“九陽希望廚房”,建設和改造符合國家食品衛生最基本要求的學校廚房和食堂,讓老師和學生們有一個干凈衛生、安全健康的就餐環境。
為了落實執行項目,九陽希望廚房通過對上百所學校的實地調研,對資助的標準化方案進行調整,借助在廚房電器設備領域的豐富經驗,九陽實現了從最初完全沒有一套成熟的廚房建設標準化模式、沒有專業的設備研究到如今實現了項目制的系統化管理。
希望廚房的建設過程并非一帆風順,環境和使用人群的不同使九陽一開始便面臨種種挑戰。比如針對農村學校用電環境簡單、存在較多安全隱患的情況,需要對大型電器設備加裝空氣開關等安全防范措施;而對于農村地區一般采用地下水而不是自來水、水質較硬容易結水垢從而影響機器熱效能、縮短使用壽命的情況,則需要對大型豆漿機、開水器等水設備加裝前置的過濾水質裝備等等。很多細節如果考慮不周,就會導致農村學校廚房援建的時間拖長、成本劇增、效果事倍功半。事先對這些問題進行預估,使得希望廚房的建設過程順利許多。現在,在每個希望廚房中,都能看到包括蒸飯車、和面機、電磁灶、消毒柜、冰箱等在內的全套用于存儲、加工、烹飪、消毒的現代化廚房設備。
截至2014年年底,九陽希望廚房項目開展五年來,已經在全國21個省區建成了503所希望廚房,受益學生超過25萬。
創新:硬件之外的意識培養
2014年是九陽希望廚房項目開展的第五年,為了更好地促進貧困地區學生健康成長,九陽在建好廚房的基礎上對項目進行了創新與升級——開展“食育”教育,即通過開展營養健康課,開設食育興趣班,開辟健康菜園等方式,提升學生對健康飲食的認知,并在黑龍江、杭州、湖南等地區試點實施。
在營養健康課上,老師會圍繞諸如“養好習慣用好餐”這類主題,從坐姿、用餐種類、進食順序等方面介紹正確的用餐方法,同時告訴學生們不好的用餐習慣會對身體造成哪些影響等,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食育興趣班可以讓學生們通過“食品添加劑PK天然果汁”、“創意饅頭”、“可愛的小餅干”等食育興趣課程,培養親自動手操作能力;健康菜園則讓學生們近距離了解各類蔬菜水果,并通過田園實踐體會播種和收獲的樂趣。創新的項目形式不僅僅從硬件上滿足學生們的成長需求,更從意識上主動培養他們良好的飲食習慣,真正契合了九陽傳導的健康理念。
九陽的案例,反應了企業選擇公益項目時應該考慮的 “就近”原則。所謂就近就是我們常說的將公益項目與企業業務結合起來,讓公益與企業就近發生聯系,而不是超越企業能力或企業發展戰略。
價值:避免與需求脫節
對比優秀的企業公益實踐,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普遍的做法是,企業選擇了與自己主營業務尤其是專業能力高度相關的服務領域,以此使公益項目達到預期效果。九陽正是將自己的發展理念和技術特長融入到了公益項目的選擇過程中,從而使項目具備了持續開展下去的基礎。最終要到達真正的社會效用,比模式更重要的是企業對項目的堅持。 近幾年,中國企業在公益活動上的投入越來越多,公益模式也呈現多樣化,出現了諸如捐“智力”、捐“平臺”、捐“技術”、公益創投等新穎的公益形式。然而其中一部分項目由于內容上的不完善以及企業執行能力不夠,造成了項目效用與社會需求之間“脫節”的后果。
有效的公益項目不僅可以滿足社會需求,也可以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未來,企業在項目執行中,一方面需要建立相應的團隊,例如設置社會責任部門或企業基金會來設計公益項目,組建志愿者團隊執行項目;另一方面,公益項目的戰略規劃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個企業的發展戰略與專業技能不同,找到適合自己的公益項目,才有可能真正做好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