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何工作三年了。剛來單位應聘時,他雄心勃勃,許下了各種承諾,一心想在業界闖出一番名堂。正式工作后,小何的確也干勁十足,異常勤奮。可僅僅三年之后,他就變了一副模樣:工作在他眼里成了可有可無的雞肋,當初應聘時的激情也沒了蹤影,一進辦公室就心頭發緊,工作起來總是丟三落四,領導的批評和鼓勵對他來說也似乎毫無用處。
職業倦怠存在于各種行業
咨詢了心理治療師后,同事們才明白,原來小何“患”上了職業倦怠。職業倦怠,是美國心理學家弗洛登伯格提出的一個概念,專指在助人行業中(如醫療保健或服務、教育等行業)工作的個體面對工作的過度要求時,所產生的身體和情緒的極度疲勞狀態。隨著研究的深入,后來發現幾乎所有行業都存在職業倦怠的現象。
職業倦怠是一種心理上的綜合征,主要有三方面的典型表現,分別是情感衰竭、冷漠心態和成就感喪失。具體表現為不再對工作感興趣、喪失工作熱情;整日無精打采、無明顯原因的疲憊不堪;在工作中不再能體會到自我價值感,覺得前途迷茫、生活沒有意義。產生職業倦怠的員工早期最明顯的外在表現就是工作效率下降,而且領導怎么刺激他,無論是獎勵還是懲罰,似乎都激發不起他的“斗志”。上述情況繼續發展下去,個體的身心健康會受到很大影響,出現情緒低落或者易急躁、容易與同事或顧客吵架以及頭痛、失眠、腰酸背痛等軀體癥狀。
得不到滿足就會失去激情
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1、工作壓力過大。如果長期在工作強度非常大或者工作投入程度要求非常高的條件下工作,如IT業、媒體業及科研機構等,個體會持續緊張,腦力體力過度使用。短期內個體可調用體內的儲備資源應急,但長此以往就會使體能枯竭。
2、理想的工作狀態與現實有明顯差距。每個人都希望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體會到成就感。但是,如果長期的辛勤付出得不到回報,比如工資過低、社會地位得不到改善,就會產生牢騷和不滿。其實,對企業來說,這是一個早期的積極信號。如果員工流露的牢騷得不到上級的重視和及時處理,那員工就真的會對工作失去興趣。
3、消極的應對策略。在超強的工作壓力以及付出與回報不平衡的情況下,個體必然要尋找一種策略來保護自己,適應環境。比如降低對工作的期望值、封閉在工作中的感情,通過玩世不恭、冷淡、無所謂來保護自己,這就導致自己和工作的距離越來越大,最終只要一想到上班就會立刻郁悶。
如何消除職業倦怠
消除職業倦怠,對個體而言,首先要有腳踏實地的工作心態。這主要針對剛入職場的年輕人而言。職場新人往往有很高的工作熱情,但也容易急于求成。要有心理準備,因為成功多數是在長期辛勞的付出之后。
其次要及時釋放工作壓力,在繁忙的工作中要學會調劑。比如周末的時間不要全部貢獻給加班,每周留一定時間給自己,健身、聊天或者只是發發呆,讓身心有休息的空間。
第三,發現工作的樂趣。最好每天能在工作中尋找一些不一樣的“樂趣”,或者每天總結一下當天的工作成就。
對于管理者而言,也要及時給員工激勵,激勵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關鍵是要及時激勵;要關心員工的情感,可以多和員工聊天,或者制造機會與員工一起活動,打打球、玩玩牌或者聚會。這些溫情的小舉動,能拉近員工與公司的距離。還可以給員工提供心理咨詢的機會,大的企業都有自己專門的心理咨詢師,感到壓力的員工可以隨時得到專業的心理指導,具體問題具體解決,這是最有效的手段。▲
文章來源:生命時報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治醫師 黃薛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