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捐贈總額5年將增5倍
《意見》提出要設立政府支持、社會捐贈、慈善組織、志愿服務、慈善文化和慈善透明等六大指數,作為考量全省慈善能力的標準。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社會捐贈指數”:到2020年,全省社會捐贈總額占GDP的比例要達0.2%。
按此目標測算,5年內,全省捐贈總額將達160億元左右。數據顯示,去年全省慈善資金年均支出為34億元,也就是說,5年內,全省各類公益慈善組織的募款總量還要增加5倍左右。
數據顯示,發達國家捐贈收入一般占國民經濟總量的1%;發展中國家如印度也有0.6%。省民政廳廳長侯學元表示,和我們的經濟總量相比,目前國內的慈善公益能量尚未被全面激發,發展潛力和空間巨大。“我們既要做經濟強省,也要做公益強省。捐贈收入占比提升,能幫助構建‘發展型’社會救助體系,成功實現政府職能轉型,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此外,《意見》還明確,今后我省家庭參與捐贈或提供志愿服務比例要達20%以上;到2020年,每萬人擁有公益慈善組織不少于8個,每個縣(市、區)、街道(鄉鎮)都建有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慈善組織;全省注冊志愿者占城鎮常住人口比例達15%,志愿者每年志愿服務時間平均達24小時以上;慈善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開展慈善活動的信息透明度達到80分以上。
支持房產商、物業設小區互助基金
提升慈善指數,比行政推力更有效的,是激發社會大眾的公益能量。《意見》首次提出,在單位內部、社區建立登記或備案的互助性慈善組織;并支持房地產開發企業、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等在本小區建立慈善互助會或設立互助基金,專門針對救助本小區有困難的居民,讓人們在“家門口”就能得到幫助。“到2020年,全省每個城鄉社區應擁有1家以上登記或備案的互助性慈善組織。這些小而靈活的過渡性慈善組織,更接地氣,反應更靈敏,契合守望相助的中國鄰里精神。”
為充分激活“草根慈善組織”活力,我省已將慈善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權下放給縣市區。省民政廳副廳長鈕學興表示,今后還將通過稅收減免政策刺激慈善捐贈熱情。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個人公益性捐贈額未超過納稅義務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意見》還提出探索新型捐贈方式,比如知識產權收益、技術、股權、有價證券等,鼓勵各地設立慈善信托。
互聯網募款需與公募慈善組織合作
近幾年,互聯網、電商、新聞媒體等新平臺搞的慈善募捐活動越來越多,如何鼓勵慈善事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并規范這些慈善行為?《意見》提出,新聞媒體、企事業單位和不具有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必須聯合具有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開展慈善募捐,廣播、電視、報刊及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應對利用其平臺發起募捐活動的慈善組織合法性進行驗證。
為增強慈善組織的透明度,《意見》要求,慈善組織應及時公開款物募集情況,募捐周期大于6個月的,每3個月應向社會公開1次,募捐活動結束后3個月內應全面公開?!兑庖姟愤€要求,基金會工作人員工資福利和行政辦公支出等成本不得超過當年總支出的10%。
“在法律法規的框架下,與互聯網、新媒體深度合作,會讓公益更加透明,公信力更強。”愛德基金會副董事長丘仲輝認為,眼下正是慈善機構擁抱互聯網的大好時機。國內一些傳統公益慈善機構已明顯滯后,非傳統的民間公益組織后來居上。2008年,愛德基金會與騰訊公益攜手推出國內首個互聯網捐贈項目——“網助成長”公益月捐。截至去年,已有超過71萬網友參與捐助。當年這家基金會捐贈收入超億元,網絡籌款占所有捐贈的18%,比上年總籌款量增加560萬元,增長率達38.5%,而最初2007年其網絡在線籌款只有10萬元。“互聯網有助于創造人人參與的氛圍和捐贈習慣,有助于筑起公益長城。江蘇有8000多萬人,如果每人都能捐出1元錢,慈善指數就會大大提升。也只有實現慈善常態化,我們才能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交出一份漂亮的公益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