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輕人,因為顧慮單位食堂不干凈,每次飯后都習慣嚼上兩粒抗生素,以致餐餐不止、頓頓不息,最終“吃出”一身耐藥菌,一命嗚呼。與此公一同被列入央視反面教材的還有一群無辜的孩子:由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我國7歲以下的永久性耳聾患兒已經超過了30萬。
藥本是用來救命的,可緊要關頭,它卻把人給“吃”了。這個玩笑夠“駭人”的!
就那位年輕人的事例,幾個同事的調侃口吻幾乎一式:真是個極品。然而反照自己,卻沒幾個人會輕松到底:我能躲過抗生素的濫用嗎?
曾幾何時,自己也被動地做過一回“哈藥族”:每年假期結束,老媽總是會給我包上幾盒這個“孢”那個“素”的,臨走還囑咐“萬一不舒服記得吃”。我到學校啥都忘了,遇到感冒發燒的,就跟著同宿舍的幾個哥們一起“體抗”,至于那些價格不菲的抗生素,不是“藏”得發了霉就是出了水,為此沒少挨家里罵。現在回想起來不由暗暗慶幸。
乍一瞧挺熟悉,一問啥都不懂。我對于抗生素的這種感覺多少帶點普遍性。如今,城市九成以上的家庭常備抗生素,有其中一半不知道抗生素怎么用。“醫生說的,抗生素是萬能藥,而且越貴效果越好。”除了意識模糊之外,市民更多的是無奈:大多數抗生素數天療程動輒好幾百元,一個月工資才多少,豈能浪費?
抗生素事件讓那些救死扶傷工作者們再次成為焦點。面對調查報告,專家、醫生們紛紛譴責藥品濫用、披露利益黑幕,言辭之正毋庸置疑。我卻有小小疑問,這么多的抗生素藥,究竟是誰開的?
抗生素會吃聾耳朵,也能吃丟性命。而在此之前,甚至到現在,還有多少人拿抗生素當“寶”,仍不得而知。如此想著、寫著,我第一次有了一種“無以落筆”的心寒:到什么時候,老百姓才不再被忽悠?!
于是,智者說:多喝水、少生病。
文章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