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發展與社會財富的積累,企業、社會組織、公眾個人參與扶貧的熱情越來越高,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也為扶貧工作提供了更多途徑。如何將二者結合起來,創新扶貧模式?《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
記者:與政府部門相比,公益組織參與扶貧工作有哪些特點?
劉文奎:公益組織資金投入較低,規模較小,但相比政府部門,靈活性更強。政府推行一種模式或者出臺一個項目,更為慎重,規劃的時間和決策的流程比較長。而公益組織相對靈活,在實踐新的方法與模式、結合運用新技術方面,實施起來比較容易,有利于發現有效的新方法或模式。
記者: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扶貧工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中國扶貧基金會在“互聯網+扶貧”方面做了哪些嘗試?
劉文奎:“互聯網+扶貧”為解決貧困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貧困地區農民面臨的最大難題是農產品生產加工之后,由于路途遙遠,運輸成本高,再加上缺少市場經驗,產品難以進入市場或不具備市場競爭力。解決這些問題,電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平臺。
2014年9月,中國扶貧基金會開始在四川雅安做電商扶貧的嘗試,將當地生產的獼猴桃與電商平臺合作,通過網上銷售產品,減少中間環節,幫助農民提高收入。有了市場需求之后,組織農民大規模生產,解決分散生產的弊端,再進一步給農民提出生產標準。因為有了市場,農民看到了賺錢的希望,他們就愿意按照一定的規則來進行生產。在電商扶貧過程中,我們在貧困村建立合作社,解決兩個問題:一、規模化生產問題;二、體量控制問題。通過合作社,大家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任何農戶和個人都不能違反生產流程,所以農藥超標問題、假冒偽劣問題都能夠得到有效控制,這樣就能通過合作社生產合格的產品。當達到一定規模之后,與電商平臺對接,就可以更好地解決銷售問題。
記者:電商扶貧被國務院扶貧辦列為推進實施精準扶貧的十大工程之一。您認為電商扶貧的最大好處體現在哪兒?目前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劉文奎:電商扶貧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將全國的消費市場與農村的生產、制造、銷售直接對接起來。首先是完善了農村商業基礎設施,提高了農村互聯網使用能力,通過互聯網將信息、商業、金融服務向農村滲透;二是進行組織上行農產品的開發和銷售運營,幫助農村特色產品、有品質的商品外銷全國。互聯網突破了商業交易的地理空間和時間限制,讓商業和產業被重新定義,實現“買全國、賣全國”,這樣就可以幫助邊遠農村及社會邊緣人群。“網銷+農產品生產、加工”的“新實體經濟”,可以給農村的市場開發和經濟發展帶來很大效益,又可以進一步拉動電商扶貧工作的開展。同時,互聯網在農村的普及還釋放了農村的市場消費潛力。
電商扶貧不要急于求成。目前,電商扶貧還有一些痛點沒有解決,如物流、農產品的標準化、產品質量溯源等,需要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