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附近哪里有應急避難所嗎?”
五一國際勞動節期間的一個下午,記者在北京皇城根遺址公園的北入口問幾個正在聊天的老人,高高的“應急避難所”標志牌其實就樹立在他們的上方,但他們的回答卻無一例外的是:“什么應急避難所?不知道!”
公園的美景吸引了很多市民走走停停,有很多小孩子在玩耍,家長在一旁遠遠地看著。記者一路向南繼續著調查,而被調查者也都用搖頭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這時在公園巡邏的一名保安迎面走來。面對記者的提問,他想了想,猶豫地說:這個公園就是應急避難所吧,具體做什么我也說不清。
快要走出公園的時候,終于有一對老人肯定地告訴記者,這里(皇城根公園)就是應急避難所。如果發生地震、火災等災難時,在附近居住的人可以跑到這里來避難。
在穿過公園的過程中,記者看到每個路口都會樹立著一塊“緊急避難所”的鐵牌子,上面畫著一個奔跑的人形標識,但除此以外,并沒有相關的文字說明“應急避難所”的具體作用究竟何在。
第二天,記者又到北京元大都遺址公園實地查看發現,基本上每個入口處都有應急用電、應急宿棚區、應急廁所和應急物資供應等標牌指向,在公園里還樹立著應急用電和機井標志。記者又向這里的游人重復著在皇城根公園提出的問題,在隨機采訪的人群中,有1/3能夠確切地說出這個公園同時也是緊急避難場所,但是對緊急避難場所的具體用途,大多則表現得十分茫然。
在朝陽公園里,打聽的結果與在皇城根遺址公園中相差無幾。
關于應急避難所公共認知的調查結果:
地點:皇城根遺址公園、元大都遺址公園和朝陽公園。
調查人數:隨機調查150人。
問題:
1.你知道附近哪有緊急避難所嗎?
A知道 25%
B不知道 75%
2.你知道緊急避難所有什么用嗎?
A不知道 63%
B地震或者火災等災難時避難的場地 37%
平靜的“唐山大地震紀念日”
“提到應急避難場所,竟然有75%的城市居民不清楚是怎么回事?這實在太不應該了,這暴露了宣傳上的巨大漏洞。”當記者向中國災難防御協會副秘書長、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金磊提到調查結果時,他很震驚地說。
金磊參加“公眾安全文化教育”已經有十多年,曾走訪過多個國家的防災科普教育基地,東京消防廳的消防博物館給他的印象尤為深刻。在博物館內還同時舉辦東京都少年兒童消防畫優勝者作品展,更讓人感受到一個充滿安全、安寧的社會防災氛圍。
日本迄今在中小學教材中已經融入了安全文化教育內容,比如,中學從初中到高中的物理、化學實驗課對每一門實驗內容都有詳細的安全要求,并且使之成為獨立的教材。金磊認為,這一點尤其值得我們學習。2005年1月,日本文部科學省發表的一份調查結果表明,在全日本5.4萬所學校中,有76%的學校已對學生進行過如何應對天災人禍等突發性危機的教育,有67%的學校每年組織學生進行過如何防范和應對突發性危機的訓練。2006年4月3日起,北京市政府向廣大市民免費發放由市應急辦組織編寫的《首都市民防災應急手冊》。有的媒體也刊登了應急措施。這顯示了我們在應急防范方面工作的進步。但是金磊指出,由于它不是文化教育層面的普及工作,僅僅是告知公眾應知應會的避險常識,雖然學得快,忘得也快。
2004年10月,金磊參加了“中日大城市危機管理研討會”,并參觀了日本的防災中心,“面對災害,首先強調的是要自救,然后是互救,最后才依賴于政府的公救”——這是日本東京防災中心掛在墻上的一句信條。但是如果人們對減災知識的認識僅限于此的話,那么自救就是一句空話。所以系統的安全教育及系統的安全演練計劃非常必要。在日本,每年的9月1日是國家的“防災減災日”,這一天包括首相在內的政府官員再忙也要親自參加周密部署的防災減災演練,不僅要開啟避難場所,還要打開防災減災物品庫,調動軍隊及全體市民參加。近幾年,每年的9月1日,全日本參加該活動的都高達一百萬人以上!
而我國唐山大地震的慘烈,要遠遠高于日本的阪神大地震,但是迄今為止,我國各大城市并沒有設立“防災減災日”,每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紀念日”,我們似乎過得都非常平靜。
“這種平靜是不正常的,這種平靜是有悖于災害教育的基本規律的?!苯鹄趹n慮地說。
臺風“彩蝶”為何失去威力?
在日本,占地1公頃以上的城市公園都要建成“防災公園”,一旦發生地震、火災等災害,公園防災設施便派上用場。據了解,震驚世界的阪神大地震發生后,神戶市1200多處大小公園對阻止地震所帶來的二次災害——火勢蔓延起到了神奇的作用,其效力比人工滅火高出一倍。另據媒體報道,2005年9月初,臺風“彩蝶”到達日本之前。很多居民接到警報后,立即從自己家中搬出來,住進了政府指定的避難所。這次臺風襲擊雖造成了1000多戶民居受災,但人員傷亡微乎其微。居民集中居住在避難所,無論是取水還是領取食物,大家都有秩序地排隊,看不到任何爭搶。
我國于2003年建立了全國第1個系統的應急避難所——北京元大都遺址公園。據北京市地震局應急救援處副處長、高級工程師宋偉介紹,應急避難所可以用于地震、火災等突發災難,有效減輕人員傷亡。應急避難場所是減災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可以提高全市的應急避難能力,完善城市功能,增強應對突發事件和各類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提高公眾的安全感。為了安全,應急避難所都是建立在比較空曠的地方和設施相對完善的地方,本著平災結合、一場多用、綜合減災的原則建立,公園、學校、體育館、草地、廣場等都能成為應急避難場所。
北京處于華北幾條大斷裂帶的交匯處。而北京人口也接近1400萬,人口密度列世界城市第3,宋偉說,以前,人們在平房居住,如果發生地震或火災,很容易就能跑到空曠的地方,避免被砸傷燒傷等。隨著城市的發展,樓群越來越密,樓也越來越高。一旦發生地震火災等突發性災難,如果應急避難措施不到位,后果不堪設想。
在采訪中,那些了解“牌子”意思的人,都有共同的疑惑。為什么我們看得到“牌子”,卻看不到牌子所標示的那些應急救援的設施?北京市地震局應急救援處處長、高級工程師楊國賓說,應急避難所內所有的應急設施都采取隱藏的方式,比如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內林地背后那排加蓋的十幾個水泥槽是應急廁所。路燈底下設有監控器,一旦公園作為應急避難場所投入使用,這些設施將啟用。楊處長說,應急避難所還建了很多機井,如果自來水管道出現破裂,那么這些機井就能投入使用,以保障居民的飲水。在“大都鼎盛”景區內的大型組雕的部分臺基是用來臨時儲備如被褥、臉盆、毛巾、暖瓶、水杯、飯盒、衛生紙等應急物資的。
宋偉告訴記者,避難所分為應急避難所和長期避難所。應急避難場所主要指發生災害時受影響建筑物附近的小面積空地,包括小公園、小花園、小文化體育廣場、小綠地,以及抗震能力非常強的地下人防設施。這些用地和設施能夠起到發生災害后幾小時內供受災居民臨時避難的功能。此類避難場所對于受災市民防災避難減少傷亡來說最為重要。而長期避難場所用地面積要大,是容量較大的城市和區級公園綠地,可以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楊處長說,目前北京正在建設的長期避難所有三處,已建成的避難所中,元大都遺址公園可以作為長期避難所。
27個應急避難場所夠用嗎?
目前,北京的已建成或改造成的應急避難所共有27處,分布在城八區。例如朝陽區的朝陽公園、東城區的皇城根遺址公園、崇文區的明城墻遺址公園、海淀的海淀公園、東北旺中心小學等。但是,對于擁有一個1400萬人口的擁擠城市,如果突發災難,僅有27所應急避難所夠用嗎?
“具體建多少才能滿足北京市需要,這要看最后的規劃。應急避難所雖然由地震局牽頭,但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個部門的密切配合。”楊國賓處長說,“目前的27所肯定是不夠的,《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其他災害應急避難場所(室外)規劃綱要》已經市政府審議通過,該綱要提出了避難場所的建設要求、保障條件及規劃實施條件等內容,不久將向社會公布?!?
記者幾次聯系北京市規劃委辦公室的相關人員,卻被他們以不負責這件事而拒之門外。所以到底應該建多少,記者只能從材料中看到些模糊的數據:
北京市地震局的有關資料顯示,北京八大城區可作為臨時避難所的小面積空地有數千處之多,可改建為長期應急避難場所的開闊地帶面積有5300多公頃,估計可以建成100多處與“元大都”規模差不多的應急避難場所。
金磊向記者介紹說:在日本,只要是居民住宅區,就都設有當地政府指定的避難所。這些避難所大多是經過特別設計,達到防災標準的學?;蝮w育館。一旦災難發生,附近居民就可以把這些地方當作棲息之地。1998年,東京都已經擁有避難場所及避難道路173處。在東京都的街區、中小學、地鐵、公園內可看到許多明確的避難場所、消防信號、消防栓等標識。如在電梯中不僅有遇地震、火災的安全對策,還配有為失明殘障人準備的所有盲文說明。
聽了金磊的介紹,記者感到,日本的應急措施之詳細實在令人欽佩。
在采訪中,宋偉拿了一本近100頁的《北京市朝陽區元大都遺址公園應急避難所周邊地區地震應急疏散預案》給記者看,封面上寫的時間是2004年7月。
“我們的要求是,全北京目前現有的27個應急避難所都應該有這樣詳盡、完備的預案?!?/P>
翻看該預案,記者看到,里面包括了元大都遺址公園主要為亞運村街道辦事處等四街道共28個社區的市民提供應急避難場所,制定了災難發生時,各部門如何緊密合作及應急救援志愿隊的建設,疏散地圖等。預案中,詳細地制定出每個小區每個樓的組長的姓名和該組長負責該樓多少戶居民的疏散工作等?!斑@個方案目前正在納入北京地方防震減災實施辦法的地方法規。”
但是時隔快兩年了,其他26處應急避難所還沒有制訂這么詳細的地震疏散預案,當記者問起何時才能讓現有27個應急避難場所的預案全都到位時,宋偉無奈地說:“目前仍在醞釀中……”
尾聲——
假如明天發生災難……
假如明天發生地震、火災等突發災難時,我們往哪逃?怎么逃?在采訪中,這個沉甸甸的疑問始終壓在記者的心頭。
日前,北京郊區的第一所應急避難所——昌平亢山廣場于五一期間建成開放,北京應急避難場所又添“新丁”,這使北京的應急避難所從27個變成了28個,這個數量雖然遠遠不能滿足北京的需要,但“已經位于全國各大城市的前列”。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員在接受采訪說:“我們之所以沒有大力宣傳應急避難所,是為了避免引起人們恐慌。”記者聽后感到十分遺憾:在經歷了非典之后,沒想到這種觀念依然存在。災難制造恐慌,恐慌源于無知。長期缺乏防災減災演練和自救教育,導致人們對災難采取的是一種冷淡、麻木的態度,認為那是遙遠的事情,仿佛與自己沒有什么關系,他們完全沒有認識到一個嚴峻而殘酷的問題——災難的發生是不會選擇時間的,也不會選擇對象的!
因此,加強全民防災教育和防災技能的培訓演練,對災難抱以不懈之心,是始終不可忘卻的。否則,當災難到來時,我們將無路可逃!
小鏈接
日本東京都防災中心《地震須知》中面對地震的10項準則:
1.為了您自己與家人的人身安全,請躲在桌子等的下面,無論如何也要用坐墊等物保護好頭部。
2.搖晃時立即關火,著火時迅速滅火。養成習慣,即便是小的地震,也立即關火,互相呼喊早期滅火。
3.不要慌張地向戶外跑,戶外危險更多,確認安全最要緊。
4.將門打開,確保出口。平時要事先想好萬一被關在屋子里,如何逃脫的方法,準備好梯子、繩索等。
5.戶外的場合,要保護好頭部,避開危險之處。務必不要靠近水泥預制板墻、門柱等。
6.在百貨公司等公共場所,依工作人員的指示行動,不可驚慌失措。
7.管制區域禁止行駛。擅自行駛是招致混亂之源,要依照車內收音機廣播的信息,采取正確的行動。
8.務必注意山崩、斷崖落石等,迅速離開危險區域,避難。
9.避難時要徒步,攜帶物品應在最少限度。發布避難勸告后,大家要互相幫助,共同避難。
10.決不輕信不負責任的流言蜚語,不要輕舉妄動,而應依照收音機、防災機構的正確信息來行動。
文章來源: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