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社會治理研究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對外發布《社會企業藍皮書:中國社會企業發展研究報告(No.1)》。
藍皮書根據上海交通大學公益發展研究院與社會企業服務平臺(CSESC)共同編制并發放的“中國社會企業行業調查問卷”數據,結合各位作者的調研資料綜合分析而成。
藍皮書顯示,我國社會企業萌芽于改革開放時期,經過艱難探索,在2015年社會創業風潮下初步發展,并逐漸形成獨特的中國模式。無論是社會企業的制度環境還是內部能力,近年來都有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
藍皮書指出,中國社會企業的生態系統正在生成,社會企業生態系統的改善有賴于政策法規、融資方案、人力資源和支持機構四個方面的支撐。而社會企業的發展也會反哺環境,進一步促進第三次分配事業蓬勃發展,激活社區資源,促進社會創新,鼓勵社會創業,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治理創新。
北京、成都、順德和杭州的社會企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果,積累了較好的經驗,這些經驗包括但不限于良好的制度供給體系、先進的發展理念、協調的政社關系以及深厚的慈善文化與創新精神。基于杭州和四川的案例,藍皮書認為,社會企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政府的推動和努力,也需要社會企業強大自身、做好戰略規劃、建立核心競爭力。
當下社會企業普遍對于認證工作比較重視,已有35.6%的社會企業通過國內認證,獲得國外認證的社會企業有3.4%,仍有30%的社會企業還沒有開展相關的認證工作,處于申請認證中的社會企業占總數的13%。
盡管國際上對社會企業的認證以及形成了政府主導模式、社會主導模式、政社合作模式,但國內社會企業認證仍停留在行業認證和地方認證階段,社會企業發展仍面臨合法性不足的難題。近年來,中國社會企業發展以及初具規模,公眾認識逐步提升,由第三方推動的社會企業認證可以成為當下社會企業發展的持續動力,為其整合資源提供合法性身份。
從調研情況來看,目前社會企業營收普遍存在收入有限的情況。有47%的社會企業處于盈虧平衡的狀態;有35%的社會企業一直處于盈利狀態;有18%的社會企業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統計數據顯示,社會企業多分布在四川、上海、廣東、北京等地,其中分布在四川的比例最高。
藍皮書指出,未來,社會企業的發展既面臨挑戰,又存在機遇。只有通過法治化、專業化、職業化等途徑,構建起發展支持網絡,平衡社會企業的商業和公益屬性,才能更好的發揮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