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志華
據央廣網報道,為有效減輕患者家屬陪護負擔,更好滿足患者護理服務需求,近日,福建省衛健委、省財政廳等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提出按照財政、醫保、患者各負擔一點的原則,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無陪護”病房試點工作。首批試點將在三級公立醫院中擇優確定,計劃創建1-2家示范醫院、50-100個示范病區,加快推動形成一支由護士和護理員組成的專業、規范的護理從業人員隊伍,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優質的護理服務。
“無陪護”病房并非新生事物,但與過去相比,這次試點特點鮮明,做法新穎。比如,財政除了對所需設施設備進行改造之外,還按照每人1500元、2000元的標準,對醫療護理員培訓進行補助,支持“無陪護”試點醫院建立專業的醫療護理員隊伍。財政掏腰包,醫院出技術,意在將以前的“護工”,升級成為專業的醫療護理員。此開創性做法,有望對住院陪護模式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這次試點直面陪護的一些痛點。當親人住院,上班族日夜陪護不現實,有時不得不請護工。但護工往往被家政公司壟斷,有時會出現護工標一個價、實際收取的卻是另一個價,以及額外加錢等現象,讓很多患者和家屬感到苦惱。且當前的護工并非規范化職業,入職門檻低,服務水平無法得到保證。盡管住院陪護面臨諸多問題,但職業培訓、過程監管、價格規范等,既需要制定政策,又需要不少經費,假如財政不出錢、醫院不主動,這個民生痛點就很難化解。
2019年7月,國家衛健委等多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加強醫療護理員培訓和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醫療護理員是醫療輔助服務人員之一,主要從事輔助護理等工作,且醫療機構有培訓醫療護理員的責任。可以看出,用醫療護理員替代護工,進而幫助患者化解陪護難,其實是醫療機構的分內職責。但要想實施陪護轉型,不僅需要時日,而且花費不菲,財政投入一部分,醫院和患者各分擔一部分,是比較現實的舉措。
以發展的眼光看,“無陪護”病房應該成為醫院的基本配置和普惠式服務。陪護轉型雖然有難度,但將就使用傳統的護工,不應被視為理所當然,醫療機構要有主動謀變的決心與勇氣。除了醫療機構要建成更多“無陪護”病房之外,醫保還應在減輕患者負擔方面多加探索。
陪護、陪診、陪伴等,近年來屢屢成為社會焦點。期待以類似試點為契機,讓住院陪護、看病陪診、居家陪伴等“陪服務”,擁有更高的質量、更親民的價格,讓普通患者都能更便捷地獲取。從這個角度看,“無陪護”病房試點勇走創新發展的道路,不僅有利于化解住院陪護難,而且對于發展其他“陪經濟”,也有啟迪意義。(羅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