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返券問題上,北京賽特購物中心、燕莎商城、豐聯廣場、國貿商城,結合自己的高端定位,始終不搞返券活動。這幾家大商場正在向國際趨勢靠攏,只在圣誕節進行促銷,五一、十一等中國傳統節日搞活動,平常則以人性化服務吸引消費者。比如,在年底組織PARTY服裝搭配講座,甚至進行陪購。
賽特購物中心公關部的鮑簡經理認為,商家應結合自己的市場定位搞活動,不可能大小通吃留住所有消費者,除非是大型購物中心“M
![]() |
看起來像是不用花錢。 |
ALL”(摩爾),否則只會把購物環境變差,影響企業形象。道理很簡單,進來一萬個人,每人消費10元錢,不如只來10個人均消費1000元的。記者了解到,賽特購物中心去年實現銷售額10億元左右,全國排行前10名之內,而商場面積只有1萬多平方米。
曾經想不參與打折的北京市百貨大樓,也無奈陷入折送的“怪圈”。北京市百貨大樓總經理劉冰說,跟供貨商談不參與打折,供貨商卻說,不行。因為其商品不但在北京,在全國都是統一價格,如果在百貨大樓不打折,這里的售價就會比別的商場高,就會丟掉市場份額。
還有一個原因是,現在商場里品牌的重合度非常高,如果某家商場和其他的商場不重合,也可以不怕這種價格競爭。比如賽特和燕莎,他們的定位與中高檔的商場不一樣,所以可以游離于競爭之外。但是目前大量的以主流消費群體為主的商場,品牌重合度非常高,你不打折,市場份額就會被別人搶走,而且時間長了,顧客就會把你忘掉。
劉冰算了筆賬:通常,商場拿貨的成本是4折,商場再扣利約25%,所剩利潤也就25%到35%。這樣的價格還要打5折,背后肯定是哄抬物價。這就影響了首都市場的誠信形象,不少國際品牌也因為目前的混亂狀況,對進入北京市場多有顧慮。 。
行業規范:政府部門聯手專家將出“規矩”
針對打折返券泛濫的行為,北京市商務局召集有關部門和專家正在進行調研,并將在春節前推出一些規范措施。商務局有關人士認為,企業如何促銷從根本上說屬于企業行為,政府不能簡單地約束和規范,如何使得促銷手段不引發惡性競爭,又保護企業合法的經營權,是規范力圖達到的目標。在制定有關規范時,如何界定企業超出正常經營范圍的行為是個難點。
![]() |
消費警惕陷阱。 |
北京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工商管理系主任陳鶴鳴副教授認為,零售商和供貨商在新產品上市、過季產品下架和節假日、店慶等時機,采用打折、返券等促銷手段屬于企業正常的經營行為,但一些商場常年打折返券,且力度很大就不正常了。零售商和供貨商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順應市場經濟初期顧客“非打折不買”的心理,同時也是為了與其他零售商競爭,其中不乏一些不規范的行為。
比如,有些供貨商在貨進商場定價時,就預留了打折空間。正常情況應當在商場銷售100元的貨物,因為考慮到商場經常搞打折返券,干脆進來就定價200元。另外,有些供貨商在商場打折前提高商品售價,消費者對這種現象非常反感。另一種不規范行為是,打折返券時實行“零利潤”或低于平均利潤率,這些損失多半由供貨商承擔,也違反了行業規范。
針對這些行為,陳鶴鳴建議說,低于零售商和供貨商成本的打折促銷涉嫌違犯《反不正當競爭法》。有關部門應當依據法律對這類行為進行約束。而那些實行“零利潤”或超低利潤銷售的促銷手段則應當行業自律,比如由零售商和供貨商起草有關行業規定,進行約束。
陳鶴鳴還說,這種泛濫式的打折促銷與零售商和供貨商企業成熟度不夠有關。國內零售商和供貨商認為打折、返券是吸引消費者“一抓就靈”的良藥,而世界上市場經濟比較成熟完善的國家,除了新品、過季和節假日等有優惠促銷的,基本沒有常年打折返券的商場。令人高興的是,北京已經出現了較為成熟、不為打折一哄而上的消費群體。他們購物看重的是商品的品牌和商場的服務,而不是一味比較返券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