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這次遇險的都不是專業(yè)的探險者,而是以都市白領或學生為主的業(yè)余人群。臨床心理學告訴我們,快節(jié)奏重負荷的學習和工作,會讓壓力積累起來,導致焦慮等心理問題,解決的惟一方法就是釋放壓力。而探險活動能夠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和交感神經的活動,使人感到身心舒暢、壓力盡除。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的探險心理是與生俱來的:從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開始,生命就有探尋未知世界的能力,這樣才有機會發(fā)現更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隨著生物的不斷進化,這種能力也不斷加強。心理學有一個經典實驗:將小白鼠放在一個有高壓電隔柵(有刺激但不足以致死)的籠子里,小白鼠在隔柵的這一半,食物、水或異性放在另一半。看小白鼠撞擊隔柵的頻率,就可以考察餓、渴、性等動機的強度。結果發(fā)現,即使隔柵對面什么都沒有,小白鼠有時也會冒著被電擊的代價試圖沖到另一半去,這證明了哺乳類動物有著探索陌生環(huán)境的動機。 探險是人類的本能。當有時間和有能力的時候,每個人都想探索陌生的環(huán)境。這種動機倒不見得是為了找到什么更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而是為了釋放壓力和體驗征服自然的快感。 除了心理因素之外,現在黃金周各景點人山人海,許多人不得不拓寬渠道,到那些人跡罕至的高山、荒漠去滿足放松的愿望。 然而,正如我們所知,“探險”自然有其“風險”在內,這種風險就是天氣、環(huán)境和自己體力的不確定性。要將探險游的風險控制在安全范圍內,就要在“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做足功夫才行。 第一,出行前務必充分收集當地的天氣情況,除了天氣預報之外,還要向當地居民打聽清楚一年中的發(fā)水季節(jié)、封山季節(jié)、一天中的氣溫變化規(guī)律等信息。 第二,到達后,要向當地居民詳細了解地形地貌,記下當地警方的聯系方式,并告知家人或當地人自己的行進路線,以備萬一,同時還要注意攜帶通訊和定位設施。 第三,要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把握,有恐高癥的別登山,不會游泳的別漂流。在正式出行前一個月,就應多去健身房鍛煉一下肌肉和心肺功能,至少做上一個月的準備才行。此外,還要備齊常用的藥品和紗布、剪刀等外科設備。 “探險”不是為了行險,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享受到“有驚無險”的刺激和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