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佛道思想蘊含心理減壓妙方
2006-05-25
   “凡是承認自己壓力比較大的人,承認的越多,對佛學思想就越肯定。這兩者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是絕對找得到的。如果問他們儒釋道三家之中哪一家對緩解心理壓力作用最明顯,他們明確地說是佛學思想。”

  和記者講這番話的是杭州師范學院副教授蔡海榕,最近正在為“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壓力管理策略研究”這一研究課題而忙碌著。從傳統文化中的佛道儒三家思想中找到緩解現代人心理壓力的妙方,正是他的目標。


  為此,他和課題組成員曾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廣州等地對四百余人進行了問卷調查,還對數十人進行了深度訪談。調查對象涵蓋了教師、醫生、媒體從業人員、公司職員、高級工程師等等,被調查者大部分擁有本科以上學歷,還有一些是碩士、博士。結果發現,佛道思想中的很多元素對現代人“緩解心理壓力、修身養性、安身立命”都有直接的作用。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生活態度,其實與涅槃境界有密切的關系

  到底是哪些思想成了現代人自我調節緩解壓力的法寶呢?蔡海榕在對浩瀚深廣的佛學思想加以梳理后發現,佛學思想中可以用作化解精神壓力策略的內容還真是不少。

  首先,佛學思想認為,人生本苦,因為人由“五蘊”和合而成,不是獨立、圓滿的實體。因此,人活著必然有痛苦。認識這一點,有助于抑制現代人對生活完美性過度的追求,增加對心理壓力的承受能力。

  其次,佛學中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說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人自身都是因緣和合而起的,沒有永遠不變單一獨立的實體,所以,人生一切成功失敗、榮耀屈辱都是虛幻不實的,不值得放在心上。

  蔡海榕認為,領會了這種觀點會讓人們意識到,對名利的貪戀會造成種種煩惱和痛苦。從而淡化對外界事物過度的追求,使思想得到升華。

  第三,人生真正的目標是追求涅槃境界。佛學認為,人生的意義不在追求物質的滿足,生活原則是“夠用就好”,“簡單為上”,應努力舍棄我執、離棄愛欲、擺脫煩惱,進入心境如水的涅槃境界。這在心理學的意義上指通過不斷的內心修持,使自己的心不斷凈化,達到清凈寂靜,無煩無惱的狀態。
“涅槃并不是要人對什么都沒有興趣,而是要求人們在進行各種活動時,盡力保持平和的心態,對名利看得淡一點。不少中年知識分子提出用‘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工作’,‘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實與佛教的涅槃境界存在密切的關系。”蔡海榕說。

  “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是對抗社會不公正的心理力量

  第四,“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是對抗社會不公正的心理力量。佛學中有“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說法,意思是人們的內心思維活動以及語言和行動,必定會引起一定的業力。善的業會引起對眾生身心有益的的結果;惡的業會造成對眾生身心有害的后果。人的命運不是別的什么原因和力量造成的,正是由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造成的。


  “業報輪回思想和因果報應說盡管存在神秘主義的一面,在科學的立場上看是不真實的。但是從文化哲學和倫理學的角度看,是非常有價值的。”蔡海榕說。

  在調查中發現,有很多人相信,命運對人是公正的,只要堅持自己正確的道德準則,即使經歷坎坷,終有好報。而為非作歹,造成社會不公正現實的人,雖然得勢于一時,終將受到懲罰。這一定程度上鼓舞了人們抗爭命運的勇氣。而現代心理學也證明,一個人在行善時,其內心自然會產生一種愉悅的心理作用,使內心得以凈化。

  蔡海榕表示,佛學倫理觀點同樣對人們化解心理壓力有很好的作用,佛學倫理的實踐使人們能逐漸具有六心,沒有驕傲心、沒有自滿心、常生慚愧心、不生攀緣心、不生嗔恨心、不生顛倒心,從而做到面對譏、苦、樂、利、衰、毀、譽八風,不為所動。許多知識分子深有感觸地說,即使只做到一半,已經受用不盡。

  道家體現出了一種終極關懷,自然無為的思想能起到文化疏導作用

  此課題進行的調查還顯示,有29%的人認為道家思想在緩解心理壓力方面作用也很明顯,比例僅次于佛學,與蔡海榕合作研究的徐小明副教授對此做了分析。

  她認為,道家體現出了一種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對保持身心健康有獨特的作用,自然無為的思想恰好能起到一種文化疏導作用。首先,道家倡導生命比名利更重要,如果名利損害人的生命,寧肯拋棄名利,也要保存自己的生命。此觀點被62.2%的被調查者承認,對于許多事業、生活不如意的人,具有明顯的釋懷作用。

  其次,道家提倡“達生”的生命觀,對死生取一種達觀的超然態度,不因生死問題而改變和喪失自己的真性。道家的這一觀點使人們能以平和的心態對待死亡,消除因死亡而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

  第三,道家認為,在強大的自然力和命運面前,人只能聽其安排而任其自然,大可不必悲喜為之,應平靜地對待一切人生的際遇。徐小明認為,這種認識在科學的立場上看是不真實的,但它要求人們做到“不以物喜,但不以己悲”,灑脫自然,對知識分子具有心理安慰的作用。

第四,道家強調個性,追求與眾不同的理想人生,強調自身的“獨”和“異”。蔡海榕認為,心理壓力來自社會公認的標準,達不到標準就意味著不如別人,如果強調“獨”和“異”自然可以起到減壓的作用,也能使現代人根據自身的實際,安排和設計自我,追求自重、自愛、自存的人生理想,從而減輕因外界因素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此外,徐小明認為,道家超越善惡、名利的倫理追求可以作為緩解壓力的思想資源。比如,道家主張不爭功名、利祿、地位、是非,不爭即“大爭”。還主張要有“不有”的胸懷,為社會為人類而勞作,勞作所得,萬不可據為己有,使知識分子在為社會為人類作貢獻的同時體會到一種光榮感和成就感。

  又如,“不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也頗具啟發意義。道家認為,在復雜的人際交往中,惟有將“出乎眾”或勝負的觀念拋之腦后,將自己看成是眾人眾物中之普通的一人一物,不強人以同己,方可以真正勝過一切。這一觀點能使人們打破自我中心之觀念,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使內心寧靜愉悅。

  蔡海榕告訴記者,目前學術界對于儒家思想能否化解心理壓力,觀點并不一致。有人認為,儒家強調入世,過分強調只會增加心理壓力。而有專家則認為儒家強調一個人活在世上就要“立德、立功、立言,承擔責任是個人生存的本分”,從而對心理承受能力起到支撐作用,所以是把“雙刃劍”。

  蔡海榕表示,在新世紀,人們對宗教的認識也應“與時俱進”,增加一些思想層面的認識,檢討一些迷信的東西。“過去片面強調宗教的消極作用,對社會心理的撫慰作用講得很少,其實佛學的心理作用是非常突出的,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心理學”。

  正如方立天教授指出的那樣,佛教高度重視人自身的心靈建設,改變人的心態,提升人的智慧。我們應該挖掘其思想資源,并且作出應機應時的闡釋。

文章來源:39 健康網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