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失誤也是有原因的。精神心理專家弗洛伊德曾經研究過某國家一位國會議長的演說,那位議長常把“現在開會了”這句話中的“開會”誤說成“閉會”。弗洛伊德發現,該議長的失誤是由于議會常常延長議事時間所致。若開會的意識強于閉會,那就不至于說錯話了。
弗洛伊德因此給出了一個結論,失誤行為在人的內心有促其發生的力量,這種力量與抑制它的力量會形成矛盾,一旦后者力量較弱時,往往會出現失誤的行為表達。由此可知,失誤行為是由我們意識中曾經想象的事情呈現出來的,為了不讓失誤反復出現,我們必須要注意產生失誤的原因——也就是無意識中的愿望。
弗洛伊德還舉過這樣一個例子,曾有一位婦人在煮牛奶時,常會讓牛奶沸騰得溢出來,她為什么會反復發生這樣的失誤?弗洛伊德分析認為,原來她家里有一只貓,她非常愛它。但當時牛奶昂貴,故她不讓貓喝牛奶。然而在她的無意識中,有一種愿望想給貓喝牛奶。所以當她煮牛奶時,會時常讓牛奶溢出來,以吸引那只貓過來喝。這樣就實現了她的愿望。
世上許多失誤的事實里,都含有各自的意義。假如我們了解其中隱藏著的因素,就會透過失誤的表象捕捉到失誤背后更深層次的心理動因。
文章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