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被濫用,消費者要提高警惕
如果食品包裝或廣告中有“純天然”這三個字,很多消費者就像吃下了一顆定心丸。近年來,隨著人們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食品生產廠商在如何迎合這一需求上也頗費了一番腦筋,“純天然”就是被很多廠商使用并炒作的一個概念。然而,記者近日從農業部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了解到:國家并沒有關于“純天然”食品的相應檢測標準,也就是說,所謂的“純天然”食品,并不一定就是“綠色食品”或無污染的食品,相反,一味強調“天然”,還可能忽視食品中的有毒因素,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純天然”食品在市場上受歡迎
記者在北京幾家大型超市調查發現,由于“純天然”的概念比較模糊,因此它在很多種類的食品中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著,如茶葉、蜂蜜、燕麥片、核桃、木耳、大米,甚至是食用調和油。最典型的是某品牌的“山野菜”系列,如蕨菜、山杏仁、春筍等,無一例外地表明自己是“純天然”、“無公害”產品,但包裝上卻沒有任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或“無公害食品”的認證。另外,端午節將近,記者發現,在某種“富硒粽葉”的包裝上,也寫有“純天然綠色食品包裝材料”的字樣,同樣沒有任何認證標志。
在保健食品中,“純天然”的說法也是五花八門,記者看到的有“純天然綠色保健食品”、“純天然野生保健食品”、“純天然兒童保健食品”等等,原料一般為“純天然”植物或“純天然”珍貴中藥,加工過程則為“純天然”萃取。
與超市里的“純天然”食品比起來,各種各樣的農產品展銷會上,“純天然”食品更是層出不窮,讓消費者難辨真假。記者曾在北京農展館舉辦的一次展銷會上看到,“蜂膠”、“蜂王漿”等蜂產品,各種各樣的粉皮、粉條、薯干,各類食用菌、茶葉以及枸杞、沙棘,尤其是許多叫不上名字的野生農產品,大多打著“純天然”的旗號大加宣揚。農業部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處夏兆剛博士告訴記者,每年來申報“綠色食品”的農產品中,都有一批自稱為“純天然”的,最常見的有蘑菇、山野菜、核桃、稀少水果等。除了有些生產廠商故意炒作以外,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在自然環境下生長的就是“純天然”,這種想法無疑是“想當然”了。
“天然”食品不可能那么“純”
那么,到底什么是“純天然”呢?夏兆剛博士指出,對于“純天然”這三個字被食品生產廠家濫用,并作為營利手段這一現象,他們早已有所關注。他說,所謂“純天然”,指的是食物中不摻雜任何有害物質,但在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的今天,絕大部分食物都無法避免。因此,“純”成了一個相對概念,而非絕對概念,這就需要制定某些標準來衡量一種食品天然程度到底有多高。而據他所知,目前我國并沒有“純天然”食品的檢測和認證標準,因此,號稱“純天然”實際上沒有任何意義。
不過,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專家卻提出了不同意見。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認為,“純天然”可以用在那些天然營養成分保留得比較完整的食品上。她說,“純天然”食品首先應該盡量保存食物的天然形態,就是不去皮或枝葉,“吃完整食品”是近年來在國際上比較流行的健康理念;其次,“純天然”食品要盡量保留食物本身的營養成分,即使經過加工,也不應減少,甚至還要增加其營養價值。“比如面粉,”范志紅說,“大家都知道小麥麩皮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保留了麩皮的全麥面粉就接近純天然,而除去麩皮的精制面粉則不是純天然。”
食品進行過加工,并不代表它就不是“純天然”的了。范志紅認為,煎炸、熏烤等高溫加工方法會破壞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但發酵等天然加工方法不僅不會破壞,還能使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增加。“酸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說:“它完全保留了牛奶天然營養成分,經過發酵,這些成分不但沒減少,還增加了乳酸菌等新的營養成分,從這個角度來說,酸奶是純天然的。”
和綠色食品完全是兩碼事
“有些廠商之所以強調其產品是‘純天然’的,是想讓人們將其和‘綠色食品’混淆,有偷換概念的嫌疑。” 夏兆剛說。事實上,“純天然”食品和“綠色食品”完全是兩碼事。首先,“綠色食品”需要經過嚴格的檢測和認證,目前一共有幾大類、100多個檢測標準,比如生產環境中的大氣、土壤、蔬菜灌溉用水、畜禽飲用水、漁業養殖用水等,這些標準還在不斷的修訂之中。經過這種全程監控,才能保證“綠色食品”的無污染、優質、營養和安全性。而“純天然”食品由于沒有認證標準,其生長環境和加工方式都沒人監管,空氣和水中的有毒物質很容易被植物吸收,危害健康。
其次,“綠色食品”允許植物在種植過程中使用合成肥料和某些毒性較低的殺蟲劑和農藥。夏兆剛指出,要想保證植物的質量優良,就要避免病蟲害的侵襲,少量、少次使用低毒農藥既能起到殺蟲效果,也不會造成農藥殘留;用一定的有機肥料則可以提高食物的風味和營養。相反,“純天然”食品在自然生長過程中,很可能受病蟲侵害,不能保證其質量優良;它的土壤營養成分也無法控制,如果生長在貧瘠土地上,食物本身的營養就會因此而大大減少。
“純天然”三字不應濫用
關于“純天然”這一說法,其實,國家質檢總局在2005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中就曾明確規定:未獲得有機產品認證的產品,不得在產品或者產品包裝及標簽上標注“有機產品”、“有機轉換產品”和“無污染”、“純天然”等其他誤導公眾的文字表述。違規者將責令改正,并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夏兆剛也認為,鑒于“純天然”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胡亂使用它來吸引消費者,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因此,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往往建議生產廠家,最好不要在食品包裝上使用“純天然”字樣,而用“無污染、優質、安全、營養”等具體標準來代替,以免對消費者產生誤導。
另據記者了解,近年來,有些人由于盲目追求“純天然”,自己上山挖野菜或食用野生動物導致中毒或傳染疾病的事件時有發生。夏兆剛提醒大家,不要輕易相信食品包裝上的“純天然”字樣,看其有沒有“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或“有機食品”的認證標志,才是判斷其是否天然、健康的重要標準。▲
文章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