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青網
最近,高女士聽到社會上流傳一首改編自《只要你過得比我好》的歌曲,常在高考家長們的嘴邊掛著,她覺得自己也是如此:
我的心情現在很不好,
我的臉上也沒有微笑,
我的付出已經很多,
孩子的分數還是很少……
高女士認為自己患了“恐高癥”。
個案提示:
被綁上高考戰車
高女士的兒子現在就讀于北京一所重點中學,而且成績居全班前列。但隨著高考日子越來越逼近,高女士發現自己出問題了:一晚上只能睡三四個小時,焦慮、失眠,吃飯沒食欲。這一兩個月以來,她還發現自己的內分泌系統也有了不正常的變化。
她還怕到學校參加家長會,一來怕孩子分數掉下來,心里受不了;二來怕老師給學生排名次,排名不靠前,臉上無光,排名靠前了,心里也不安,因為還沒有最后見分曉。
就在高女士一心指望兒子考試名次靠前再靠前的時候,兒子也很緊張,他對媽媽說:“我恐怕還是會讓你們失望的,盡管我不愿意這樣,我也已經很努力了。我知道你們花那么多錢供我上學,為我付出很多。我要學不好的話,也覺得對不起你們。”
專家分析:
每一個焦慮孩子的背后 都有更焦慮的父母
其實,在高考咨詢的大量個案里,不難發現每一個焦慮孩子的背后,都有比孩子更焦慮的父母。現在每家每戶只有一個孩子,每家每戶也都把全家的希望寄托在這一個孩子身上。所以,這孩子對于這樣的家庭來說,要么是100%的成功,要么是100%的失敗。顯然,誰也不愿讓失敗落到自己頭上,家長的焦慮正源自這里。因為擔心失敗,就把孩子的高考看得特別重。
北京著名心理學家張靜漣教授認為,孩子在沖刺高考階段,本來壓力就很大,情緒波動大,內心很復雜,如果這時候家長情緒也不好,對孩子不僅一點幫助都沒有,還會對孩子帶來消極性的暗示。
家長的焦慮不安,會讓孩子感到形勢很嚴峻,覺得這高考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這時候,如果再有更高的要求,孩子會覺得家長處處對他不放心。
同樣,高女士的“恐高癥”,也只會給兒子帶來負面影響,更增加他對高考的恐懼感。
專家支招:
給“恐高癥”看“兩可圖”
那么,家長該怎樣來調整情緒呢?心理專家為其支招:其實,留心身邊一些家長的做法,他們就有不少好的方法可以借鑒。比如晚飯后出去散散步,緩解一下緊張情緒;比如聽一點舒緩、輕松的樂曲,暫時轉移對高考的關注。
但要從根上去消除焦慮感,克服“恐高癥”,恐怕要對一個“高”字有新的認識。
心理專家拿出一張畫,讓高女士辨識一幅圖。高女士看出是一個老人的頭像,眼神還很憂郁。除此之外,什么也看不到了。而在專家要求換一種眼光重新試一試,還能看出什么的時候,她又清楚地看出是一對戀人在擁吻,而且很浪漫,是在一個果園里。她很驚訝,一幅圖竟看出兩種完全不一樣的場景和效果。其實,這是非常有意思的心理學“兩可圖”,如果你把目光聚焦在一個地方,就看到這一個圖像,而換一個角度,聚焦在另一個地方,就會看到另一個圖像。這就折射出我們平時看人、看事物,包括看我們的孩子,也因為聚焦不同、角度不同,看到的東西也就不同。
專家建議高女士要解除如果不考上重點名牌大學就會怎樣的單一觀念,擴大視野,換一個角度看高考。比如把高考當成參加一次招聘會,它不是決定人生命運惟一的一件事,而只是人生路上的一個新起點,從長遠的考慮去積極嘗試。不論成敗,通過高考能總結一些對今后人生有用的東西,把現在當做零點,把高考當做零點,心態也歸零,就能看到高考恰恰是孩子與家長相互溝通、彼此學習成長的極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