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生命時報 | ||
恐懼1:害怕自己不受歡迎。這其實是一種自卑的表現(xiàn),好像一個來自農(nóng)村,只有小學三年級文化的打工仔到城里打工,他追求的首先是能夠吃飽,能夠養(yǎng)家糊口。一旦這個追求被滿足,他就需要被認同被尊重。那么,如果他是一個自卑的人,就會敏感的看待一切外人的言語、表情甚至動作。他會懷疑人們鄙視他的行為和看法,于是不敢正視自己,也不會積極地面對社會,不受歡迎的恐懼便油然而生。 不光是農(nóng)村來的打工仔,普通的老百姓,甚至被人們羨慕的大款,也會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緒,于是我們攀比附和、張揚怪異,在所有場合展示自己的優(yōu)勢,掩蓋自己的短處。 宋玉梅告訴記者,“尺有所長,寸有所短”。要學著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同時也要接受自己的短處,而不要總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優(yōu)勢比。這樣才能夠找回信心,自然也就不用擔心自己不受歡迎了。 恐懼2:穿比基尼。同害怕“不受歡迎”一樣,害怕穿比基尼,也是怕自己的不足被別人發(fā)現(xiàn)。在美麗的假日海灘上,如果一個女孩兒有一副好身材,她還害怕什么呢?人總是希望展示自己的美好,而不幸的是,場合和自身條件總是首要被考慮的因素。 恐懼3:愛人去世。前兩種恐懼與自信緊密相連,而“愛人去世”體現(xiàn)了人對死亡的恐懼。一個人一旦歷經(jīng)愛人去世的打擊,便很難擺脫孤獨的困擾,焦躁不安也就迅速地侵占了他的心理。這種“喪失”的感覺與對自己生命的珍惜交織在一起,替代了愛人在世的歸屬感,壓抑著人們脆弱的心靈。于是“愛人去世”變成了對“死亡的恐懼”。 然而人死不能復生,當你為愛人的離去痛苦到撕心裂肺的時候,也還是要告訴自己“堅強、快樂地活著”,因為你的愛人希望你能夠好好地生活,你此去的人生也是他生命的延續(xù)。因此,你沒有理由放棄自己。 恐懼4:當眾講話。嬰兒喜歡用哭來引起大人的注意,當他們饑餓的時候,總是會哭的異常響亮,這時的嬰兒希望媽媽用最快的速度給他喂奶。但不幸的是,這種要求不見得每次都得到響應。從心理學上說,這種情況很容易在成人身上表現(xiàn)為以為“別人不重視我”“我自己沒用”等過低的自我評價。從而產(chǎn)生自卑感,覺得沒有歸屬,這些影響了人的表現(xiàn)欲望,也就產(chǎn)生了對當眾說話的恐懼。 沒有人天生就可以在所有人面前口若懸河。要想在當眾講話的時候保持一份平靜、放松的心態(tài),除了戰(zhàn)勝自己的自卑感以外,還需要不斷地練習。你可以先對著鏡子說話,假想下面有人在聽,這樣反復練習幾次,也就不至于那么緊張了。 恐懼5:一生單身。每個人都希望與愛人分享自己的情感,對愛人表達自己的看法,而一生單身的人很難得到這樣的優(yōu)待。如果一個人不能擁有一個愛人,那他是孤僻的;如果一個人不能付出他的愛,那他是壓抑的。這種孤僻和壓抑,都是對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的反應。于是,一生單身便成了讓人恐懼的事情。 對單身產(chǎn)生恐懼的人往往性格都比較孤僻,不愿意與外界交流。宋玉梅介紹說,這類人還是應該強迫自己有意識地和周圍人溝通,比如主動打個電話找人聊天。如果你不愿意與人接觸的話,養(yǎng)養(yǎng)寵物或是讓自己回歸到大自然去,都可以從中得到慰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