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像這樣不健康的“習慣用語”,正在社會上悄悄“實踐”著。由于夫妻之間缺乏信任,以致情人節成了“捉奸節”;來了視察的官員或記者,單位領導首先懷疑:“別是假的吧?”趕緊悄悄打電話調查。消費者到市場上采購,頂要緊的事兒就是識假防假,起碼,買菜用的彈簧秤要帶上。甚至街上陌生人出于喜愛,摸一下小孩兒的頭,也會招來小孩奶奶憤怒的目光:“別是拍花子的吧?”
人第一回上當時,他可能還自我安慰:“我不過是運氣太差啦。”接二連三地受騙后,這個人恐怕就要懷疑周圍,并且開始憤怒。而“懷疑一切”的后果,必將導致“提防一切”乃至“對抗一切”。我注意到,現代人交際,先要大膽假設——把對方設想成“壞蛋”,然后通過交往小心求證——證明他也許是個“好人”。這種接人待物的方式,不僅使效率大大下降,也加劇了不信任的氣氛。依我看,消費場所該算最大的“霧區”了。琳瑯滿目的背后,到處彌漫著陷阱的味道。盡管商界人士動不動捏著小拳頭宣誓,但常常高調唱罷,低俗露底。而消費者稍微不留神,就可能跌個鼻青臉腫。有句戲言:“在中國買汽車,等于讀MBA”。MBA算什么?課程再難再多,也有畢業的那一天。但消費者卻是在終生“用功”,天天“進步”。因為一天跟不上形勢,沒聽到有關方面的“警示”或“忠告”,就有可能吃虧上當,遭受不小的損失。最可怕的是,我們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逐漸養成一種彼此猜疑的習慣,時常用疑慮的目光環顧。似這般長期缺乏信任,人際間充滿疑云,那么愉悅何在?安全何在?就算人人擁有一座金山,兩套別墅,三輛名車,我看誰也樂不起來。
置身多疑的陷阱,人將變得無助而脆弱,而且很容易被感動。現在,假如有個小孩拾金不昧、或是的哥救了一位路人,媒體便要緊急出動,不把他造成“神”絕不罷休。不怨媒體大驚小怪,而是能感動人的事例太少了。然而這點事兒在從前又算得了什么?據我所知,許多人寧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是受不了人家投來的狐疑目光。顯而易見,懷疑是一種邪惡病毒,它使得全民道德“免疫力”下降,人與人之間挖溝筑墻。而這種病毒的肆意傳播,正是基于人們普遍缺乏信任導致的迷失。難道不是?在某些邪惡事業的“從業者”的內心,撒謊騙人不過小事一樁,即便做了壞事也不懼怕報應。甚至懷疑也促成了一種“商機”——比如防盜門、警報器、驗鈔機和測謊儀。
扭曲的“鋼梁”,無法撐起一座信念大廈;變態的觀念,必將導致畸形心理,影響公眾生活質量。大家都曉得這樣一句話:“環境培養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假如這個邏輯說得通,就不難描繪出一幅可悲的前景:誰若養成處處設防的陰郁性格,誰即失去愉快生活的權力。一個人,一個民族,概莫能外。因為在疑云密布的天空中,美麗的和平鴿是飛不高的。
文章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