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門檻效應”是商家巧妙布下的心理迷魂陣
喜歡逛街的人大多都有這樣的體會:每次逛街回來,自己會稀里糊涂地買了很多原本不需要的東西。有人說,當時真的沒想買,可促銷小姐說試試沒關系,便試了,覺得還行就買了,回來才覺得根本就不喜歡……
在心理學上,有個心理效應叫做“登門檻效應”,通俗地理解就是如果一個人,他能一只腳跨進門檻,那么他整個身子再進來就不難了。針對這個效應,心理學家弗里德曼和弗雷澤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讓兩名大學生訪問郊區的一些家庭主婦,以達到在這些家庭主婦的院子里立一個很不美觀的安全駕駛指示牌的目的。不同的是,第一位大學生在提出這個要求之前,先請求家庭主婦在安全駕駛的請愿書上簽名,對于這個對自身沒有任何影響的小請求,主婦都能接受;而第二位大學生拜訪另外一些家庭主婦時則直接提出在她們的院子里立安全駕駛指示牌。結果發現,雖然抱著同一種目的,兩名大學生不同的做法卻導致了不同的結果。接受在請愿書上簽名的家庭主婦有55%的人接受了在院子中樹立安全指示牌的請求,而直接被請求在院子中樹立安全指示牌的家庭主婦,卻只有17%的人接受了最終的請求。
這個實驗很好地說明了,如果你想向對方提出一個大要求,又怕對方拒絕的話,那就先提一個對方能接受的要求,讓對方產生了參與感,再提大要求時,對方就容易接受了。
熱情的售貨員讓顧客試穿并不喜歡的衣服,或者填一份滿意調查表,再或者讓顧客免費品嘗促銷的食品,實際上就是先把顧客的一只腳拉進來再說。
那么,如何有效地防止被商家忽悠呢?
首先,在逛商場時列個購物清單是很有必要的。把商品放入購物筐前對對單子,或許就是那一瞬間,你就可以恢復理性,告訴自己,這件商品實際上是我不需要的;其次,認清商家的這一促銷心理,告訴自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對于自己原本不喜歡的東西或不需要的東西,不要隨意嘗試;第三,不妨用用環境轉化法,也就是說,當你準備買一件臨時決定要買的東西時,先不要馬上付賬,而是暫時離開這個環境,到別處走走、逛逛,這樣可以給自己一個恢復理性的時間,等考慮清楚了再決定。
文章來源: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