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進步,如今信用卡的使用已越來越普及,很多都市白領都成為有卡一族。信用卡、醫保卡、銀行存折……有卡就得設密碼,卡多了,密碼自然也多,簡單的怕被盜,復雜的記不住,“密碼綜合征”正日益困擾著有卡一族。
●密碼無處不在
倩倩在外企工作,是標準的有卡一族,倩倩說:“我已經工作了幾年了,經濟上已有些積累,早已不過‘月光’、‘負翁’的日子了,但忘記密碼和不時更換密碼確實弄得我很煩。上個月我因為記不清自己儲蓄卡的密碼,一個月兩次到銀行辦理密碼遺失業務。”如今,用密碼的地方多了起來:看病的醫保卡,消費的信用卡,手機的開啟密碼,郵箱密碼,聊天工具密碼……密碼無處不在。倩倩粗略一算,常用的密碼有20個左右。4位的、6位的、英文與阿拉伯數字組合的……密碼多,再加上經常更換,倩倩老是忘密碼,每次輸密碼前她都得想想到底應該輸哪個密碼。
除了記不清密碼或忘記密碼外,還有一種恐懼困擾著倩倩:那就是要小心密碼被盜!密碼全設成一個,好記是好記,但不安全。用生日編密碼?那是犯傻!于是,腦子里就得記著十個八個精心編制的密碼,而且三天兩頭換密碼才放心。可是,不停地記來記去、換來換去……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密碼竟給倩倩帶來了不少麻煩,緊張、焦慮和恐懼常常困擾著她。
●密碼帶來心理負擔
現在,的確有許多人被“密碼生活”所困擾,雖然大家在編制密碼上不斷積累經驗,弄得花樣翻新、層出不窮,但安全感卻沒有半點增加。
“這些都是人們在競爭的高壓下表現出的過強的心理防御意識,自我強迫記憶密碼帶來了心理障礙,于是被焦慮和恐懼困擾。”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二病區心理病房副主任醫師趙青霞說,具有“密碼綜合征”行為的人,大多是由于對外界懷有強烈的不信任感,把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缺乏情感的交流和釋放,這樣積壓的情緒不但得不到緩解,還可能演變成一種傷害性的情緒,一旦爆發,嚴重的就會導致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等心理疾病,甚至會伴有頭痛、眼花、神經衰弱等癥狀。
還有一些人可能曾經被他人破解過密碼,于是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理作用下總是害怕自己的密碼再被別人破解。這種過分的擔心,使他們整天處于惶恐、煩躁的情緒中,嚴重妨礙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
●別讓密碼套住自己
趙青霞說,設置密碼僅僅是對個人隱私進行必要保護的一種手段,現實生活中,我們應正確看待密碼的作用,合理地運用和設置密碼。我們也可以用點巧辦法,如將密碼適當歸類,上網用的電子類密碼統一為一類,銀行卡類的交易密碼統一為一類,經常使用的密碼用一個特殊的代號記在自己經常會看到的地方,要用時只有自己才能看懂代號。
如果真的已經被密碼所困擾,或是出現了焦慮、精神不振等現象的話,就要注意自我調節了。
要保證足夠的睡眠和規律的生活,使大腦皮層能恢復和保持良好的狀態;告訴自己要真誠信任他人,克服遇事過于謹慎、優柔寡斷等不良個性,如果病癥真的較嚴重了,就應該在醫生指導下適當服用一些藥物,以消除緊張情緒。最重要的還是要調整心態,以真誠、信任的態度去處理人際關系。
來源:東方今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