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了,不少考生走出考場后,不知不覺地又陷入了“心理高考”之中——整天為未來憂心忡忡,出現不同程度突發性的心理沖突和生理紊亂現象。那么,怎樣做好高考后的心理調整呢?
警惕“成績期待焦慮癥”做好可能落榜的心理準備
案例:某重點高中的學生小周在高考結束后,心里一直很煩,有時脾氣大得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以前,她還經常和同學一塊去打打球,通通電話,開個玩笑,現在總感到沒勁,什么事都不想做,經常從夢中驚醒,老是想著自己如果考不上大學應怎樣面對父母和親戚,他們會怎樣看她。像小周這樣的學生不在少數,這些學生高考結束后,一直處于焦慮狀態之中,情緒不穩定,在家悶悶不樂,不茍言笑,不敢看家長的眼神,有時一覺睡到中午,也不吃飯。
點評:據統計,從考試結束到成績公布這段容易被忽視的時間里,50%的高考考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近20%的考生會因為過分焦慮而影響日常生活。
考后焦慮分為輕、中、重三等。輕度焦慮自我感覺到不愉快、緊張,并不影響日常生活,考生只要自己進行心理調試即可;中度焦慮則會影響到日常生活,需要得到家人和朋友的幫助;而重度焦慮則表現為主觀感受,明顯影響到生活,如飲食不香、坐臥不安,這時要讓心理醫生介入。出現焦慮癥狀的主要是那些性格內向、孤僻的孩子,他們的心理壓力無處宣泄,這種壓力不斷積累,很有可能在高考成績公布的前后暴發,有的甚至會產生精神崩潰。這種癥狀還可能會影響這些考生的未來,他們今后一旦在生活中碰到結果與期望不一致時,焦慮又會出現。
考生要提前做好可能落榜的心理準備。考入理想的高等學府,是每一位考生所希望的,但事實上不是人人都能如愿。如果提前做好心理準備,那么,在面對考試結果時,就可以坦然承受,心理壓力不會過大。
積極面對放榜消息學會擺脫消極情緒
案例:高考成績出來了,小李的成績差重點線5分,看到平時成績不如自己的同學都上了重點線,小李感到十分痛苦,不停地責備自己,總回想自己哪道題沒做好,感到沒臉見人。小李的父母也在安慰她,小李就是聽不進去,常傷心流淚,不愛出門,收到了普通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也不想去上學,甚至想自殺。后來求助醫生,通過治療后,終于走進那所她不愿去的大學。回想往事,小李感受最多的就是:只要你努力,在哪里都可能成功。
點評:“放榜”后這段時間,對學生的心理壓力來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從心理變化來看可以分為4類:1.考上理想的大學,心滿意足。2.雖然考上了大學,但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大學和專業。3.平時成績非常好,而且是班干部,但考試失敗了。4.因成績欠佳而考不上的,但已有心理準備。
這四類學生中,第一與第四類一般不會出什么問題,第二、第三類就很可能出現短暫的心理問題。
比如第二類,雖然考上了,但心里總覺得不如意,這類學生一般會在上大學半年后出現問題,表現為對該大學、該專業的學習有抵觸心理,情緒低落,出現適應障礙。
再如第三類,平時成績很好,但考試失敗,在這巨大的落差里感到非常痛苦,不能接受現實,失落感太大,別人越安慰越糟糕,出現心理壓抑。建議對這兩類學生都進行心理輔導,讓學生放松心情,真正接受現實,并形成繼續前進的信念和推動力。
五種心病不可小視家長不要起反作用
我們發現,高考考生主要的心病可以歸納成以下5類:
自卑心理出現這種心理的考生,一般把高考看得很重,把高考和前途掛鉤,認為高考失利就等于前途終結。所以整天愁眉苦臉、長吁短嘆,反復咀嚼失敗和痛苦的情緒體驗,只看到自己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優點。他們一般拒絕與人交往,即使與人交談,也總是訴說自己的失敗,自怨自艾。
麻木心理一些考生因高考成績不理想,受到家長、同學的嘲諷,于是妄自菲薄,以此掩蓋內心的自卑和哀傷。
失落心理高考后,隨著緊張感的結束,有的考生反而會感到茫然無措,心里空蕩蕩的,仿佛失去了什么。這種失落心理會使他們失去熱情,對什么事都不感興趣,整天等待、企盼,六神無主。
內疚心理高考前,得到家長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得到老師的幫助和激勵,本想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給予報答,結果心想事不成,遂產生了愧對家長與師長的內疚心理。
孤獨心理一些考生因自我感覺沒有考好,害怕別人嘲諷挖苦,便整天悶在家里,避免會親拜友。這種自我封閉很容易形成孤獨心理。
點評:考生出現以上5種心理,很多的原因“歸功”于家長。對于這樣的情況,我們常常是做家庭診治——要改變的不是孩子一個人,而是這個家庭的互動模式。
大部分家長非常關心孩子考前和考中的情緒變化,卻往往忽視孩子在考后的心情。考前,他們會到處請教專家,從心理、飲食、環境等各方面為孩子做好服務,以便孩子考試中發揮出最佳水平。考中,他們會密切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孩子剛從考場下來,家長便圍上去,噓寒問暖,孩子感到考不好,家長便耐心勸慰。可高考結束后,他們往往就會將注意力從孩子身上轉移到能考多少分、分數線是多少這些問題上。有的家長甚至對考不好的孩子表現出失望的情緒,給孩子臉色看。這些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
作為考生家長,無論孩子考得怎么樣,都不要有半點的埋怨和責備,因為這一切都已經沒有意義。家長要引導考生采取轉移注意的方法,有效地避免其不良情緒的困擾。在等待考分之際,有條件的家庭可選擇一個適當的時間,一起去郊游,讓孩子融入大自然,讓愉快、輕松的氣氛沖淡煩惱,使其精神得到充分的松弛。考生還可以學著暗示自己,如“我已經盡全力了,我不后悔!”等等,考后焦慮緊張的心理就會有所緩解。
在這個特殊時期,家長也應積極為孩子減壓。與孩子談心、聊天,讓孩子知道家人是他永遠的支持者,幫助孩子減輕心理壓力,使他敢于面對現實、面對問題,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寬松的家庭環境。
福建廈門市醫學心理門診部劉發榮
用“平常心”調節考后心理
高考結束了,不少高考家庭很快由考前緊張陷入到擔憂考試成績的焦慮狀態,集中體現在對考試分數和能報考什么樣的大學等方面的擔憂。
南京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神經內科教授閆福嶺指出,不管孩子考得如何,家長首先要做的是為考生提供一個寬松的家庭環境,任何指責、埋怨、憤怒等負面情緒,不僅都無濟于事,而且還可能進一步加大考生的心理壓力。尤其不要緊盯考生反復追問考得怎樣,更不能在分數沒有出來以前妄下定論,挫傷孩子自尊心和積極性。家長應積極引導孩子正確看待高考成績,注意傾聽考生的意見和感受,在寬松、平等的氛圍下充分與孩子溝通,及時掌握和發現考生的心理和情緒變化,并及時疏導糾正。
專家指出,考生完成考試后,應保持平和的心態,正確調節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尤其要避免兩種極端現象:一是過分放松、娛樂無度。不少考生認為反正考完了,要么一天到晚睡覺,要么長時間玩電腦、打游戲或與同學狂歡,結果反而招致身心疲憊。二是過度焦慮、自我封閉。考后出現適當的緊張、擔憂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但是過度擔心就不正常了,有些考生甚至足不出戶,覺得自己考砸了,將自己封閉在家里。閆福嶺教授說,以往經常接診此類考生,認為自己考得不好整日悶悶不樂,甚至胡思亂想,導致心情煩躁、徹夜失眠。對于考后易出現心理緊張的考生,家庭和學校應進行重點監護和引導,考生也應主動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可以借助聽音樂、看書或外出活動來轉移注意力。
中大醫院專家特別提醒說,從高考后到錄取前是考生心理問題的高發期,因此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界應給考生更多的關心呵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升學觀。高考結束后最好不要打亂原來的生活規律,家長和考生都必須保持平常心態,廣大考生要保持正常的生活節奏,切忌大悲大喜,注意勞逸結合。家庭和學校要高度重視考生異常的心理變化,必要時向專科醫生咨詢,以免發生不應有的心理危機事件。
高考落榜,成長不能落伍
一名叫阿春的高考復讀生,由于心理壓力太大導致臨場發揮欠佳,沒有考上大學。他無法面對這個殘酷的事實,不敢面對家人,不敢面對過去的同學。內心十分痛苦,甚至想輕生。
我想對許多像阿春這樣的考生說,你們曾努力過、拼搏過,沒有考上大學不是你們的錯。高考其實如同一場運動比賽,必然產生冠軍、亞軍、季軍。盡管競爭激烈,但最終必須接受事實。
高考無論成功與否都是人生的起跑線,在這個時候尤其需要做好心理調適。
(一)適應社會競爭環境。重新認識自己,進行實際能力的評估,潛能的開發,制定接受繼續教育個人方案。
(二)克服各種不良心理的影響。準確尋找自己的社會生存價值,積極地去鍛煉,贏得別人對自己能力的認可。
(三)樹立個人的遠大志向。高考落榜,成長不能落伍,學會創造機會,抓住機會,利用機會,珍惜機會,走出情緒的低谷。
(四)培養自信心。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勇敢地戰勝自己,努力追尋自己的理想。
未來是知識與技能雙重標準的競爭,高等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促進社會進步、人類的生存能力不斷提高。也許,對很多考生來說,只有經過高考的風風雨雨,才會看到人生真正的“彩虹”。
文章來源: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