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廟會之所以得以流傳,是因為它的存在適應了社會的需求。廟會也稱廟市,它的形成發展與寺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廟會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附設一些商業活動。久而久之,廟會期間的宗教活動便是次要的了,而主要成了老百姓的購貨市場,以滿足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
(一)購買生活必需品的市場
北京的大街上雖然林立著大商場和百貨公司,但是老北京"過日子"的家庭主婦們都不愿光顧。他們到廟市上去買東西,挑選方便,價錢又便宜,廟會的商販們盡量地滿足她們的需求。首先貨物種類齊全,鍋盆碗箸,日用百貨,衣帽鞋襪等應有盡有。貨物質量不要求多么精致,只要結實、便宜。主婦們選購了必需品之后,一般能滿足數天的需求,所以,同一個地區不必天天有廟會。廟會的商販們,在一個廟會結束前,又把全部家當搬到另一個廟會。因此北京的廟會雖然地方不同,內容卻又大同小異,經常逛廟會者都知道,走到哪里全都是這些人。
(二)舉行宗教活動
一般說來,廟會期間,都是該廟舉行宗教活動的時間,但由于特色不濃,往往不被人們所重視。在北京的廟宇中,有幾處的宗教活動是極富特色的。
如:喇嘛打鬼:這是喇嘛廟宗教儀式。由喇嘛們扮演鬼怪;長教喇嘛手執法器,游轉之后,將"鬼"除之。打鬼的廟宇有:
(三)花會表演
花會的形式多種多樣,有以精湛的武術為特長的如少林、五虎、開路等;有以技巧高超取勝的如高蹺、中幡、太獅、少獅、杠子等,有以舞蹈俏麗而引人入勝的如小車、旱船、秧歌、花鈸、跨鼓等。這些花會多為民間自娛組織,城市和鄉村中都有,而且極具地方色彩,往往方圓數十里同類花會只有一家,很有權威性。一般說來,農村的花會活動時間都在冬季,而城內花會平時均可有活動。諸如廟宇開光典禮、廟會期間及重大喜慶日等,深受民眾歡迎,每逢花會表演觀眾人山人海。花會轉移場地時,沿街隨路表演,往往圍街堵巷,妨礙交通。
專赴廟會上表演的花會叫香道會。每逢進香之時,各路花會云集,蔚為壯觀。北京最大的進香花會莫過于妙峰山廟會。屆時天津、河北等周邊地區的花會必來朝山,同類花會爭相獻技,各有絕招,令人咋舌。據說朝山花會路過頤和園北墻外,園內慈禧聽見鑼鼓聲極想看會,但不能隨意出園,于是在園內臨墻建眺遠齋,居高臨下隔墻而望。園外的花會知太后在看表演,便在廣場上特意演出,久之形成慣例,花會過此,必在場上獻出絕技。
北京過去有幾個典型的廟會
(一)都城隍廟
都城隍廟中供奉著守護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爺。在今成方街一帶。清末一場大火,將廟燒毀。然而這座古廟于老北京的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北京廟會的誕生地。
在明代都城隍廟的廟會規模相當可觀。明代的《燕都游覽志》說:"廟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廟而名也,西至廟,東至刑部街,約三里許,大略與燈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開市,較多燈市一日耳?quot;明代一年一度的燈市,可轟動九城,能與燈市相比的都城隍廟廟會,其盛況可想而知了。
清代除了每月三天的廟會外,每年
廟會上不僅吃穿用的商品無所不有,而且還有珍奇異寶,連一些外國客商也趕廟會,做生意。明代有這樣的記載:"碧眼胡商,飄洋香客,腰纏百萬,列肆高談。" 隨著社會的發達,都城隍廟的廟會逐漸衰落,被廣安門里的報國寺廟會取代。不久琉璃廠市場又取代了報國寺廟會。
(二)土地廟
土地廟也叫"都土地廟",在宣武門外下斜街路西,廟的規模不大,廟會的規模可不小。每月逢三有廟會,以商業活動為主。《光緒順天府志》說:"每旬之三有廟市,游人雜沓,與護國、隆福兩寺并稱勝。"能與號稱"東西二廟"的廟會"并稱勝",足見其盛況不一般。商販貨攤和文藝演出場地多在廟的四周,春秋旺季攤位可擺到廣安門大街上。
新中國成立初期,土地廟的廟會還興旺過一個時期,現在廟會不多了,但是廟的建筑還在,不過已作為民居,面目全非了。 (三)白塔寺
白塔寺在北京阜成門內大街路北。正名妙應寺,是北京名剎,因寺內有座"以鎮都邑"的藏式佛塔,通體皆白,故俗稱白塔寺,而正名妙應卻鮮為人知。 白塔寺的廟會在農歷每月五、六兩日舉行,是北京主要廟會之一。清末《舊京瑣記》云:"…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廟,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護國寺,九、十之隆福寺,謂之四大廟市,皆以期集。白塔寺的廟會與護國寺廟會基本相同,因白塔寺與護國寺不但位置相鄰,而且廟會的日期也相近。 廟會期間,除與其他廟會類似的山貨、百貨、食品、玩具和農副產品等貨攤外,木碗貨攤是其特色。《舊都文物略》中說:"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廟木器竹器,皆屬特有。"賣蛐蛐罐、蟈蟈葫蘆、鳥籠子市場也是白塔寺廟會的特有市場。這些東西不但有它的實用性,而且由于制作講究,工藝復雜,很多都已成為精美的藝術品。
新中國成立后,公私合營之后白塔寺廟會停止了。
(四)護國寺
護國寺位于北京西城西四牌樓之北,護國寺街西口內路北。廟會定在農歷每月七、八兩日。
護國寺廟會上貨攤多,貨物齊,在這里不僅買貨,還可以聽聽相聲,看看雜耍,真是吃、穿、用、玩應有盡有。《京都竹枝詞》中云?quot;東西兩廟貨真全,一日能消百萬錢,多少貴人間至此,衣香猶帶御爐煙。"
護國寺廟會上玉器攤很盛。北京是數代帝都,很多高超的工匠集中北京,使北京成為玉器產地,廟會期間,達官顯貴多愛逛玉器攤。餑餑鋪和扇子鋪在廟會上也是個大行業。扇子有便宜的蒲扇,中檔的羽毛扇,高檔的折扇和團扇。折扇和團扇上不僅雕刻花紋圖案,還鑲嵌珠玉寶石。扇面還有畫師作畫,書法家題字。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五)隆福寺 隆福寺位于北京東城東四牌樓之西,是北京名剎之一,當初廟里的香火十分興旺,是"東西兩廟"之東廟。每旬九、十有廟會。因此地繁華,游人眾多,有的攤販為多賺錢,九、十兩天之后不走,繼續營業一兩天,這樣隆福寺的廟會就由每旬兩天變為逢九、十、一、二這4天了。
隆福寺廟會的規模居京城廟會之首位。《日下舊聞考》中?┧擔?"……??每月之九、十有廟市,百貨駢闐,為廟市之冠"《燕京歲時記》云:"九、十開東廟,開廟之日,百貨云集,凡珠玉、綾羅、衣服、飲食、古玩、字畫、花鳥、魚蟲以及尋常日用之物,星卜、雜技之流,無所不有。乃都城內一大市會也"。該廟會上珠寶玉器、文玩古董很多。雕漆買賣在這里也很興旺。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多種多樣,隨季變換。至今這里的小吃店還頗有名氣,保留著一些傳統品種,受到老北京人的歡迎。廟會上洋煙畫攤前也常常是擠滿了人,過去有搜集洋畫片的,和現在集郵相似,因此產生了交換洋煙畫的"自由市場"。隆福寺后門通錢糧胡同,兩側聚集著很多乞丐,等候逛廟的人給他們一些施舍。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將各種攤販集中在廟前的大棚內,固定攤位,獨自經營。名曰"東四人民市場",后改為國營百貨商場。80年代又把前面只有一層的營業大棚拆掉,換了一座高八層,設備先進的商業大廈,改名為"隆福大廈"。原隆福寺廟的建筑已蕩然無存。
(六)廠甸
廠甸位于北京和平門外琉璃廠一帶。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廟會,是老北京春節期間游人最多,最熱鬧的地方,當時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廠甸的。 明嘉靖間為了皇宮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東華門、燈市口一帶的燈市部分移到琉璃廠附近。上元節時這時搭棚懸燈,熱鬧非凡。宣武門外是各省會館集中之地,各省考生常居于此,暇時多愿到琉璃廠逛逛,對促進琉璃廠書肆和文物、南紙店鋪的發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代中晚期,社會上一些暴發戶附庸風雅,不讀書也大量購買書籍,放在家里擺樣子。不懂文物的人,也買名人字畫,名瓷和青銅器,也促進了琉璃廠的古籍、文物行業的興盛。 廠甸廟會是由看燈逐漸形成廟會的,從乾隆年間就規模相當可觀了。廟會上幾乎無所不有、無所不包,各色貨物五花八門,逛廟會的人是工農兵學商,各行各業的人都有。無論男女老少到廠甸都能各有所獲。
新中國成立初期,經過聯營合并,琉璃廠的店鋪所余無幾。三中全會后,政府投資恢復琉璃廠文化街。1985年國慶節起很多店鋪相繼開張,以嶄新的面貌接待中外賓客,琉璃廠又成了名符其實的文化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