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到廟會,必然想到廟。中國最早的廟,當是祭祀先祖的所在地。至于為神立廟,那乃是周代以后的事了。從古代文獻上可以得知,周代宗廟之旁便有廟會了。這就是《考工記》上所說,“匠人建國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祖即宗廟,社即社稷,市乃交易的地方,交易之地與宗廟、社稷已經有了聯系。六朝以后,佛教寺院,道教宮觀日漸增多,于是附于佛寺、道觀的廟會也就逐漸興盛了起來。
昔日北京的廟會歸納起來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一是以進香敬神為主的廟會,這就是每逢祭日,廟中的主持人開廟,讓信仰佛道的信徒入廟進香。這種廟會是以進香敬神為主。雖然也有娛樂與做買賣的商業活動,但只是附屬的。這些廟寺多是在陰歷每月初一、十五開廟,如呂祖閣的廟會就是屬于這種形式。
二是借佛游春形式的廟會。此種廟會以游樂為主,宗教與商業為次要的活動,參加游樂的人又以婦女為主,昔日
三是在廟中及廟外街巷設立定期集市進行交易形式的廟會。商業貿易是廟會的中心內容,宗教活動只留遺跡或蕩然無存。象東城的隆福寺,西城的護國寺每月都要舉行數次的廟會就是這一種。
四是雖然用廟會之名,而實際上已經脫離了廟的范圍,完全以交易為主,娛樂及宗教活動根本不復存在了,如昔日的花市。它本來是從火神廟會發展而來,但火神廟會早已停止了,于是交易活動便移至廟外的街上進行。
北京的廟寺很多,據說城內外共有840余座,然而并非所有廟寺都有廟會。截止1930年統計,城區尚存的廟會為20處,郊區為16處,合計為36處。按其廟寺的面積和集會市場面積的統計,以土地廟會為最大,以下的次序為隆福寺、白塔寺和護國寺。因此昔日北京有四大廟會之說。但按熱鬧程度而論,當推東城的隆福寺和西城的護國寺了。因此又有“東廟”和“西廟”之說。
以進香敬神為主要形式的廟會,首先要談的是呂祖閣,它是明代所建的廟宇。地處前門與宣武門之間的西半壁街。這座廟是為紀念呂洞賓而建的。據說呂洞賓乃唐代長安人,名巖,字洞賓。由于他兩次考取進士都未中,年歲已過花甲,于是便不再求其功名,開始了浪跡天涯的生活。后來他得了道,成了世傳的八仙之一。
呂祖閣不大,殿僅兩層,廟內供奉著呂洞賓塑像一尊,其像仙態逼真。每月初一、十五開廟兩天。直至民國初年這里的香火仍很旺盛。進香者中有男亦有女,他們來這里進香多是為求簽或求藥的。求簽的人希望借簽以卜所求之事的吉兇;求藥的人多是自身或家人久病不愈,想將希望寄托在這里的一兩包爐藥上,實際上這哪里是藥,只不過是香灰而已。
再說藥王廟,京城藥王廟出名的有4座。這便是南北藥王廟和東西藥王廟。藥王廟中供奉的神非只一人,有伏羲、神農、黃帝,還有一些朝代的名醫,如唐代的韋慈藏、孫思邈以及扁鵲、張仲景、華陀、王叔和等人。由于這些人在庶民百姓中都有一定威望,因此長期以來得到人民的敬仰,這樣他們的塑像才一個個地被請進了廟里,為人們所供奉。
在四座藥王廟中,以崇文門外東曉市大街路北的南藥王廟為最大,香火也最盛。每月初一和十五開廟兩次,此外
除了這座香火旺盛的南藥王廟外,在舊鼓樓大街北口,西絳胡同東口處有座北藥王廟,廟內曾存有清代洪承疇碑兩塊;西藥王廟在地安門外,什剎海西,現在為地安門西大街路北。廟中原有碑石一座,到了清代乾隆年間,那碑就只剩下碑座了,碑身早已無影無蹤。這是因為碑身上的文字敘述了此廟為明代奸臣魏忠賢所建的原故。此廟地處什剎海濱,沿堤傍柳,鷗波魚藻,別有一番情趣。此廟同樣是每逢初一、十五和藥王生日開廟。
座落在東直門內大街路北的東藥王廟,其規模較小,僅有一層殿,因此北京人呼之為小藥王廟。廟內異常清靜,“竹影搖青,苔痕帶碧”,頗似仙人所居之處。
上面所說的這些廟宇,每逢開廟之日,都是以接納善男信女的香火為主,雖然這些廟宇在開廟之日也有商販設攤,但“市皆婦女零用之物,無甚可觀?!?/SPAN>
白云觀和蟠桃宮廟會,乃是借佛游春的典型廟會。白云觀座落在京西,距西便門僅一里地。素有“天下第一觀”之稱。其前身為唐開元時所建的天長觀,金朝泰和時更名為太極宮,元太祖時又更名為長春宮,道人邱處機于此主持北方道教,待邱處機辭世后,其弟子清和道士又于宮的東側建一道觀,名為白云,以此地供奉邱氏遺骨,后來長春宮漸漸變成了廢墟。
白云觀占地面積寬廣,宮觀巍峨,廟前有牌樓,走入山門左鐘右鼓,殿有5進,第4進殿為邱祖殿,邱處機被塑成皙白嫩肉的象個婦女。像前有一用木疙瘩雕成的大缽,缽外刻有乾隆所題的詩,缽內可容5斗米。據說在清代,只要觀里缺糧,道人即可持缽到宮中,皇帝必然要賜錢糧。
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九為白云觀最熱鬧的日子。人們初八這天來這里拜星神,燈節時,殿外的墻上高懸繪有古代故事的紗燈。到了十八這天的夜晚,不少男男女女便寄宿于白云觀中,因為據說這天是“會神仙”的日子,虔誠有緣的人就能與神仙相遇。就是由于“男女雜沓”,且少女們“故意今朝裝束俏,纖纖輕撥琵琶調。一彈彈出有情聲,哄盡相思惡年少。”于是觀內是夜往往發生不少風流韻事。這也許是古代遺風的一種流傳罷了,因為周代的廟會則有“仲春之月,會會男女,于此時也,奔者不禁”的記載。至于鬧得太不象話了的時候,甚至皇帝還要下詔禁止呢!如光緒十一年(1885年)
十九日是邱處機的生日,是日稱“宴邱”或“宴九”。觀內進香之人有不遠千里而來的。昔日還有一些權貴在這天散錢布施,以求長生不老。
觀內外商販甚多,其中以賣食品和玩具的攤子為最多,觀的北門外有跑車跑馬的場所,從初一到十八,這里天天下午有跑車跑馬的活動。此外,廟會期內還有“舍大饅頭”、“打金錢眼”、扭秧歌等娛樂活動,其熱鬧情景真是“沉沉綠鬢凝香霧,駐馬郊西人似鶩。晝鼓秧歌不絕聲,金釵撒下迷歸路?!?/SPAN>
以商業活動為中心內容的廟會,也是昔日北京最熱鬧的廟會,這便是東城的隆福寺和西城的護國寺了?!皷|西兩廟貨真全,一日能消百萬錢。多少貴人閑至此,衣香猶帶御爐煙。”這便是清代中期隆福寺和護國寺廟會商業活動的寫照。
護國寺在西四北,現在的護國寺大街路北處。它原來叫崇國寺。最早是元代丞相脫脫的故宅,寺內曾有脫克脫夫婦的塑像和舍利塔兩座。每月逢七、八便是廟會。廟會上的攤名目繁多,如綢緞、布疋、衣飾、瓷器、古玩字畫、扇子、炊具、醫藥、食品、花木、測字算卦、賣藝、雜耍等等,真可說是數不勝數。清代護國寺廟會相當興盛,據說這是因為北京清代居民結構向有“西貴”之說,也就是多數旗人宅門在西城。所以他們的“日用所需多取給于廟會”。待清末民初以來,隨著旗人的破落,護國寺廟會也日趨衰落了,而東城的隆福寺由于地近租界,不少民國宦吏又多居東城,因此它便更加興盛了。
隆福寺建于明朝景泰年間,前后五殿,供奉三世佛、三大士。建成以后,據說景泰帝曾要親臨其寺進香,但遭到太學生的反對而作罷??墒撬恢笔浅⒌南慊鹪?。因此這里的香火向來很旺。清代時,隆福寺的廟會逐漸演成了商業性的集會。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隆福寺大火,廟內頭層大殿被焚,從此廟內香火斷絕,隆福寺便成了“百貨具備,游人甚多,絕不禮佛”之所了。
隆福寺廟會就其規模來講是比較大的,它包括廟內的各種商攤;廟前正對山門的神路街;廟門左右的東西隆福寺街;神路街南口前的豬市大街。廟內商攤可分為三路。由正門進去的中路上有賣布疋、絲綢的攤子,賣古玩的攤子和各種雜耍賣藝的場子,還有賣茶湯、豆汁、扒糕、灌腸、餛飩、面茶等的小吃攤。東西路以賣雜貨的攤子為主,其中最具藝術特點的是賣身穿戲裝人物造像的攤子。
廟外的街上也是商攤云集。在神路街西側,以及出南口向右拐的豬市大街上是賣鳥的,向左拐的豬市大街上,有不少專賣清代遺物的舊貨攤。至于隆福寺街上,其東以賣鮮花和古書的為多;西邊則有賣茶的茶館。從民國十九年(1930年)起,由于客觀上的需要,隆福寺的廟會改為每月逢一、二、九、十日舉行。這樣一月之中便有12次廟會。真可稱為北京廟會之冠了。
最后一種形式的廟會是以花市為例的?;ㄊ袕R會集中于花市大街之上,從花市大街西口一直延至東口,花市大街路北有兩座廟宇,一是火神廟,一是灶君廟。起先火神廟前每月逢四有廟會,晚清時香火中斷,于是廟會就變成了集市。集市之上以賣各種絨花、絹花、紙花為主,間有賣鮮花的。同時還有售賣各種兒童玩具的店鋪和地攤。清末民初以來,青山居等珠寶店開設后,這里又是珠寶富商云集之地,這給花市也添了不少的熱鬧氣氛。除此之外,花市上還有不少賣雜貨、木器和破爛的地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