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夜里,因為找點資料就翻開了去年的舊報紙,偶然看到了護國寺西配殿在
我生在北京,長在北京。我家離護國寺廟會有不到半小時的路程,小時候經常跟著媽媽去逛廟會。每月農歷初七、初八廟會就從隆福寺、白塔寺等處轉到了護國寺,那時白塔寺、白云觀等幾個寺廟都有香火,好多商販小販是不能進廟經商的,只能在寺廟外的大街上經營,護國寺是斷了香火的一座破廟,只有它沒有遮攔,所以護國寺廟會都比那些廟會大。到了護國寺廟會的時日,從護國寺前街到廟里到廟后的空場就是一個個人頭攢動、百貨云集、江湖賣藝和民俗文化聚集的一個大集市。在寺里東西配殿前從南到北的平地搭起的藍布、白布的棚子,在里邊支上架子案子擺放商品,這些棚子一般都是大商家、商行的固定攤位,有大布莊賣綢緞等,他們賣的零頭布料是最受歡迎的,又便宜貨色又好品種又多。還有瓷器行賣唐山、淄博、曲陽瓷器陶器的,有賣古董、文物、名人字畫的,賣線裝書籍、時代畫報的,賣繡花針線的,還有賣各種彩珠、絨花的,賣汽燈、煤油燈、香蠟的,賣鞋的、賣帽子圍巾的,賣溫州、杭州桐油紙傘、漆布傘、賣涼席、竹簾子的,賣金魚花卉的,春節期間賣年畫對聯美人圖的應有盡有。這些棚子的對面就是地攤兒了,在地上鋪一塊布或一張紙,把所要賣的商品放在上邊就可以了,這些小商販不固定,有賣估衣的,一個人拿著一件舊衣服唱,一個人幫腔,圍著好多人看,還有賣刀子剪子的、賣襪子手帕梳子發卡針頭線腦兒的,這些小攤兒舉不勝舉。
1945年以后這兒又多了賣洋貨的攤子,有高筒大黃皮靴子、王八壺、望遠鏡、照相機、洋表、洋刀、洋餐具、電扇、話匣子、手搖唱機,還有和服等等。再有就是漂洋過海來的美國貨、西洋貨,如巧克力、婦女化妝品、高筒襪、高跟鞋、墨鏡、刮臉刀、鋼筆、自來火、折疊刀,還有成堆的穿過的各種外國舊衣服。
老百姓到廟會來有的是為了買些東西,也有的是尋開心找樂子來的,在廟會上要吃點小吃,要聽聽,要看看。在中軸線上的三座佛殿的前后可以說就是娛樂、飲食區,在這兒有北京各式風味小吃和唱戲的,演雜技的,打把式賣藝的地盤了。賣小吃零食的攤子沒有固定地點,橫七豎八的,哪兒適合就在哪兒擺,大多圍著唱戲的,演雜技的,打把式賣義的擺著,這樣吃和看兩方便,廟會上的小吃零食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味濃口正,品種豐富舉不勝舉。
地方小吃的攤子包圍著唱戲的,演雜技的,說書的,但他們要有較好的環境才行、就用高
護國寺廟會就是這個樣子,它是一個商業集市、但它還帶給了百姓娛樂和文化,百姓很喜歡這種廟會的形式,廟會貼近百姓的生活,這種廉價的、簡易的財物交換正是生活低下的百姓所歡迎的,給百姓生活帶來了方便,使生活增加了色彩,廟會是老百姓購物娛樂的天地,所以一到廟會就好像是過節一樣,四面八方的人都向一處走來,這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人群,喧著、鬧著、笑著,吵吵嚷嚷無所顧忌,真是熱鬧得很。